• 孝——文化的标志
  • 点击:102175评论:02017/05/25 14:32

 
  
  
   一、
   在本人的家乡,有一种叫做"虎皮喇"的山雀。这种鸟体量比麻雀略大一些,黄羽毛儿,白眼圈儿,春天跳跃在绿树草丛之间,扑捉虫蝶喂养幼雏,个个都是悉心关照后代的好父母;可是,等到幼鸟长大,它们父母的厄运也就来临了。有人亲眼目睹虎皮喇啄食父母的情景,那场面近乎于野蛮**的仪式:只见两只父母鸟并排站在同一条树枝上,它们的嘴紧紧地叼住头顶上另一条树枝,它们就这样甘心受刑、闭目等死;这时,矫健的子女鸟,个个如狼似虎,上下翻飞,呱呱乱叫,争相啄食父母,每叨一口,引起一声惨叫……直到把受难者的皮肉全部啄光,把两颗牙关紧闭的鸟头,依然留在树枝上……
   这种惨不忍睹的悲剧,实乃生物的兽性所使然。那么,人类有没有类似的兽性呢?
   我忽然想到了,当今社会不乏其例的啃老族。他们的行经与虎皮喇啄食双亲的暴行,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并无性质上的不同。后者啄食双亲的皮肉,前者"啃"食父母的血汗钱,都是贪得无厌的兽行。
   其实,人类社会存在着这种徒具人形而乏人性的"畜生"并不奇怪,因为人原本就是生物群落中的一种。人之初也是充满兽性的“畜生”,只是在后天的学习中,使兽性衰减、使人性递增,最后演变成人兽两性混杂、人性比例略大的"人"。这个“驯兽过程”,就是人性化过程,也叫作文化过程。
   “孝”的本义是对血亲(父母)的崇敬、关爱与奉养。这种高尚的情感,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属于文化的范畴,它是人所独有的特性,其它任何禽兽都没有孝心。尽管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行为,与人的孝行有些类似,但那不是自觉的行为,而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况且,“弱肉强食”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其中还不乏像虎皮喇那样的残害血亲的事例。
   人的“孝”与“不孝”,就是对人性与兽性的区分,就是对人性化程度的度量,自然也是对文化程度的测试。所以,“孝”是一种文化,可称之为“孝文化”。
   这里所说的文化程度,特指人性化的程度,是一把衡量被称为"人"者的尺子,量度他到底与禽兽拉开的距离有多大?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更像个“人”?
   所以,“孝”是一种文化,可称之为“孝文化”。一个“孝”字,便可成为量度人性和文化的一个重要判据。
  
   二
   “孝”文化,不仅可以提升人的道德品质,而且还可以延展人的生命价值。
   人的生命价值,可粗略地理解为,人对家庭、社会和事业的贡献。
   这种贡献可以体现在物质、制度和精神等层面,它是通过人的文化来实现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人的一切贡献,都是文化贡献。因此,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便是:人的生命价值,就是人的文化价值。
   人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生前,而且还延续到死后,甚至有些名人巨匠的文化影响,与山河同在,与日月争辉。社会名流如此,那么,名不见经传的平民百姓,是不是就“人死如灯灭”了呢?不是的!人的生命价值(文化价值)往往在孝顺子女那里得到了传承和拓展。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继承遗志”、“发扬传统”|“子承父业”和“光宗耀祖”等成语,都表明后人从敬重长辈出发,在先人文化的基础上,再创辉煌的孝心和壮志。
   中国历史上许多名牌小商品,如天津狗不理包子、四平李连贵大饼、王麻子剪刀和董氏药膏等,所以常胜不衰,就是以孝敬的行为来传承和发扬的。
   个人的“孝”不仅能在家庭内部,传承和拓展父母双亲的生命价值,而且还能把个人的“孝”扩大到社会,使它具有群体的集合效应,从而导致整个民族对先民的敬重。中华民族素有尊祖和法祖的传统,正是这种牢不可破的"祖宗"情结,把海内外的炎黄子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维系着祖国的完整统一,延续着五千年传统文化表里如一,使华夏的文明连绵不断、源远流长。
   这种全民族世代相传的孝敬先民的品行,可称为民族的"大孝"。正是这种“大孝”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独具文化特色,建构了和谐统一的"儒雅之国"和"礼仪之邦"。
   如果说民族的"大孝",在时间维度的纵向作用,是书写着一部国家统一、传统绵延的文明史的话;那么,它在空间维度的横向作用,则构建一个把祖国视为母亲、把国梦视为理想、团结奋进的和谐社会。
   个人的"孝"扩展成民族的"大孝",存在着一脉相承的递续关系。这可用爱国与爱乡作类比。长期旅居外海的游子,他们一向把思乡与怀国联系在一起。
   童年时,房前一片杨柳林,屋后一段竹篱笆,都可能成为他们魂牵梦绕思乡怀旧的对象,并由此联想到祖国的名山大川,由乡愁扩大到忧国,由爱家乡拓展到爱祖国。
   由个人对自家父母之"孝",发展成民族的"大孝",大体也经历着同样的由近及远的情感放大的过程。这对孝敬父母、心地善良的后生来说,是一件顺章成理的事情。他们由自家父母的可亲、可爱和可敬,联想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博爱和大爱,进而推及到普天下谁人不是父母所生?谁人不是父母所养?于是孝心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升和放大。
  
   三
   文化既有种类之分,又有优劣之别。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算得上优秀的文化呢?文化的优劣取决于两个要素:这就是“情”与“理”。
   所谓“情”,就是通常所说的情感,这里指的是物情与人情。物情是对自然造物和人工造物的情感,包括对大自然的生态系统,日月星辰,山川大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的情感,也包括对人工自然城市、乡村、工厂、矿山的建筑、设备以及人工产品的情感。人情是对人类的情感,既包括熟人(亲友)和陌生人(社会人群)的情感。情感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具有悲天悯人的菩萨情怀。
   所谓“理”,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这里指天道和公理。天道也称天理,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是数理化、天地生研究的对象;公理也称社会公法,即社会每个成员人人都应该恪守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理性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具有高度的科学精神,遵守自然规律和社会章法,不循私情,求真务实,讲究效率。
   现在,该回答什么是优秀文化的命题了,可以这么说,凡是既合情又合理的文化,就是优秀的文化。综观文化发展史,古今中外几乎没有一种情理兼备、又恰倒好处的优质文化。东、西方文化,都是偏执一端的畸形文化。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重理性轻感情的文化,这种文化虽然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是,却造成了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亲情的缺失;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又是一种重情感轻理性的文化;这种文化有利于强化社会道德,密切亲属关系,但却阻挠了科技的进步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文化中"情"与"理"的比例关系,除了东、西方大区域间的巨大差别外,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内,城乡之间也有明显的不同。一般说来,城市文化更趋于理性,而乡村文化更重视情感。
   “孝”文化的优化,自然也离不开"情"与"理"二字。正如前面所说,"孝"文化的本质,就是基于人情和事理,对双亲态度和行为的人性化,其表现就是敬爱父母,其内因就是一颗感恩之心。中国式的以“孝”字当先的亲子关系,有时过分偏重于情感,显得情感过剩,使人感到有些"腻味",甚至使人招架不起,影响了学习、工作和事业。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情轻理密切相关,在文化成分中理性不足(缺乏科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致命的弱点。中国的"孝"文化,自然也存在着这种弱点。
   因此,今后优化“孝”文化的途径就是,适当地将科学精神熔铸在亲子关系中,从而创造出独具特色、情理兼备的优秀“孝”文化,并使之成为中华儿女人伦情感的载体,传承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火炬,维系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纽带,美化人类心灵、装点精神家园的一块瑰宝。
   不言而喻,中国式的重情感的孝道,正是高扬理性的西方文化所缺欠的,也许西方根本就不知“孝”为何物。不过,不管西方到底有没有“孝”的概念,但是,肯定存在着对父母双亲的情感和态度的文化,那种文化自然也难脱西方理性文化的情感匮乏的窠臼。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家庭的亲子关系,也打上了理性的烙印,抚养子女也被规范成律条,子女年满十八岁那天,父母立即终止抚养义务,让其走向社会自谋生路。所以,总统的子女与失业大军站在一起去领社会救济款,在西方并不是令人惊讶的怪事。既然父母无情,也就难怪子女无义。在西方子女似乎只有法定的继承权,而几乎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一般说来,走上独立生活的子女,对父母是不闻不问、不管不顾的,甚至有的年老多病的父母孤独地死在自己寓所里,子女们竟全然不晓,最后只好让警察来收尸。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整个社会虽然法度严整、纲纪有序,但是,人际关系淡薄,人情冷漠,在人如潮涌、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中,依然使人有一种如旅荒漠、举目无亲的孤独,有一种精神无依无靠、情感无家可归的落寞。这是一种讲公理而不近人情的糟糕文化。
   如前所述,以“孝”为载体的“孝文化”,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注重情感的文化传统。因此,它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品牌,向全世界推广,这对于扭转西方世界过于高扬理性主义所导致的道德沦丧和人情冷漠的世风,是大有裨益的。
   这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积极影响和巨大贡献。

  • 1
  • 2
这是VIP作品,后续内容需打赏才可继续阅读!

您只需点赞10元,即享月度会员,30天内免费阅读全网作品。

  • 关键词:文化人性
  • 分享到:
  • 猜你喜欢!
本文所得 0邻家币,明细如下: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最近来访
  • 5进士
  • 2星
  • 2钻
  • 大学教授,写作徒工,学理爱文,专业不精,心地善良,交友坦诚,走南闯北,酷爱旅行,亲近自然,山水放情,生活简朴,低碳人生
  • 大学教授,写作徒工,学理爱文,专业不精,心地善良,交友坦诚,走南闯北,酷爱旅行,亲近自然,山水放情,生活简朴,低碳人生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45
  • 0
  • 234
  • 3705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