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那在坪山的弟弟
  • 点击:71019评论:62020/09/07 10:23

1

他站在教学楼三楼,双臂架在栏杆上,望向远处的天空,似乎在与天空交谈。坪山的天空深远而开阔,点缀着大朵的白云,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近处是热火朝天的工地。寒暄的客套话说完,偶有片刻的沉默。他像往常一样穿着一件印着英文的短袖和黑色短裤,衣着简单而随性。我没在现实中见过他西装革履的样子,只在深圳技术大学官网的教师介绍一栏里看到过他一张半身正装照。可以想象,即便是那张正装照,也是为了拍照而临时穿上。

我沿着他的目光望去,回到了二十年前,看到在北方故乡村东头的小河湾畔放羊的少年,放任羊群四处走动,自己遥望远方的天空。少年似乎听到天空的召唤,一种冥冥中的声音要他离开故土,到远方追求自己的生活。落后凋敝的故乡只是他人生的起点,而深圳的坪山,则是他的流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

“这里会建成一处校园水景。”他指着近处的小河湾。我的思绪被拉回,面前的那条弧形小河湾植被横披,黄土凌乱,脚手架已经搭起,塔吊来回运转,正上演着深圳建设的奇迹。

“类似于我们深圳大学的文山湖,却有自身特色。”他补充道。

“就像深圳技术大学,娩出于深圳大学,却也独具特点。”我补充说。

他就是我一母同胞的弟弟欧阳德钦,今年三十二岁,在深圳技术大学当助理教授,他毕业于深圳大学光电子学院,我毕业于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兄弟二人,同一母校,一理一文,相得益彰。2016年,深技大在坪山择址兴建的时候,他就来到坪山这块福地,见证了一座没有围墙的现代化大学的诞生。“学校充分借鉴和引进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一流技术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致力于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具有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成一流的应用型技术大学。”阮双琛教授等建校者们有着明晰且坚定的教育理念,重视工匠精神和学以致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呼应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特区精神。

翻阅校历可知,这是一座极其年轻,极其不寻常的大学。“201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开始筹建深圳技术大学。2016年3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设立深圳技术大学筹备办公室的通知。2017年7月,深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发布关于设立深圳技术大学(筹)的通知。2017年9月、2018年9月深圳技术大学(筹)依托深圳大学分别招收了226人和807人。2018年11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深圳技术大学,学校独立招生,标识码为4144014655,定位于应用型高等学校。2019年9月,学校首年独立招生录取807人,招生的六个省份均高于一本线(高优线/自招线)录取;其中,广东省理科投档线进入前十。”如果以教育部正式批准日期为建校日期,深技大诞生不到两年,却表现不俗,一开始就站在国际化的高起点上。

2020年初秋的深技大,一半已经落成,一半还在兴建。就已经落成的建筑来看,端庄而大气,颇有国际性大学的风范。我曾久久站在一道石墙前,仰望着诸多与深技大建立合作关系的国内外名校的校徽,感知着建校者们创业的万丈豪情和开阔胸怀。

“坪山是新区,还没有多少高楼,晚上可以看到星星。”他说。我脑海中浮现他深夜自实验室独自回家,在路上不经意间仰望星空的情景。脚踏实地是对科研和学术的态度,仰望天空则是对天地和命运的敬畏。

诚然,在罗湖、南山、福田等建设较早的城区,夜晚有着太多的霓虹,已经很难看到星星了。

他是一名工程光学博士,每天早起晚睡,泡在实验室里,跟同事和学生们交谈着功率和波长,设计激光器。

直到现在,我还在跟睡懒觉作斗争,他却始终保持着早起的习惯,哪怕很晚才入眠。一起在老家过年的时候,我常常因为睡懒觉没吃到大年初一凌晨的水饺而懊丧不已,他却早早起床在院子里引燃新年的鞭炮。我是一个晚熟的人,很多年后,我才明白,睡懒觉不仅错过年饭,还会培植骨子里的惰性,从而错失生命中的精彩,进而影响整个命运。农谚说“早起三光,晚起三荒。”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欲去‘惰’字,以早起为第一要义”,又写到“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德钦从小就有早起的习惯,根本不需要跟睡懒觉作斗争,一睁眼就跳了起来,从不贪恋被窝里的温暖,似乎有种冥冥的声音在召唤自己起床。

他一直早起,沐浴在晨曦中,心中有朝阳。长大后,从事着与光有关的职业。

在我看来,天天琢磨着怎样创造光,那是一项无限接近神的职业。在天才诗人荷尔德林的诗行中,“天神安逸地在光里散步”。在那本人类文化史上伟大的《创世纪》中,“神说,要有光,便有了光。”他从一个名为仲山的北方小乡镇,抵达坪山这个深圳特区的新兴城区,这便是命运。

2

一年暑假,刚读大学的我回到老家,跟正读高三的德钦团聚。他站在农家小院的一棵刺槐树下,单手提着书包的拉手,有些局促不安。半年不见,他的上唇已有了一层绒毛,那种刚刚由花朵转为果实的冬瓜上的绒毛。过了好大一会,他才拉开书包的拉链,掏出一叠纸给我,让我给他提提意见。那是当地五块钱一百张的草稿纸,纸质比较粗糙,书写的时候会有草屑冒出来,一般用来演练数学题。那叠厚厚的草稿纸上写满了字,用一个生锈的夹子夹着。上面的字迹大大咧咧,歪歪扭扭,是他的字迹。

“这是什么?”我接过草稿纸问。

“是我写的长篇小说。你喜欢文学,想给你看看。”他低下头。

“什么!明年就要高考了,你还有心思写这个?”

“我写完作业的空闲时间写的,不会影响成绩。”他辩解道。

“兴趣爱好先放一放,考上大学再说。你也知道,考大学是咱们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一定要报读理科,文科是没有前途的。你不想一辈子当农民吧!”我颇为严厉地说。其实,我那时乃至现在对前途也是一片迷茫,不过想摆摆当哥的样子罢了。

他无声地转过身,回房间去了。那座农家平房,东边的偏房是我和他共同的房间,挨着狗窝。那条黄狗一天到晚不停地吠叫,似乎在欢迎我俩暑假回乡,又似乎恳求我们帮它挣脱锁链。

到了四下无人的时候,我在柴房展开了那叠草稿纸,掩饰不住窥视别人内心隐私的兴奋。开篇竟然是一篇自序,上面写着自己悄悄写作是受了爱好文学的哥哥的影响,这部写了七八万字的长篇小说是为了纪念自己的青春期,题目暂定为《朦胧的情,朦胧的爱》。我边读边不厚道地笑出声来。

忽然听见弟弟的说话声和狗吠声,知道他河边遛狗回来了。我慌忙将稿纸藏到了玉米秸秆里,然后走进院子,摆出一副余怒未消的样子。

中午一家人围坐一桌吃饭的时候,妈妈又开始了她的唠叨,说我们作业本乱丢,柴房里就有,看起来破破烂烂,应该是没用的,已经烧火煮饭用了。

我暗想大事不好,只见弟弟看看这个望望那个,以他的机灵,想必已经猜出个大概。

“对不起?”我嗫嚅道。

“没关系,反正文笔还不成熟,只是写着玩。”他倒是笑了。

第二年,他考上了山东科技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成了我们村为数不多的本科生之一。我不知道他大学四年有没有再次提笔写作,或者一心扑在理工科的学习上。我毕业那年去山科大所在的青岛市黄岛区看望他,说自己打算在黄岛找工作,两兄弟在同一座城市心里踏实些。在他宿舍借宿了几晚,他睡铁架子床的上铺,戴着耳机听歌,也许在听英语。我寄给他的那台mp4磨损得掉了漆,按键位置成了几个黑洞。我问他还能用吗。他摘下耳机,笑笑,说机器只是键帽掉了,感应元件还在,完全可以正常使用。看他的话语方式,已经纯然是一名理科生了。我既悲且喜,悲他或许已丢弃文学梦,喜他成了真正的理科生,以后谋生不成为题,不必做什么穷酸文人。你听什么歌?我问。张含韵。他答。说完又戴上了耳机,躺在床上。我这才发现他床头的墙上贴着张含韵的招贴画,那位穿着蕾丝连衣裙的娃娃脸青春美少女伸着剪刀手,甜美地笑着,画的右侧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艺术字——酸酸甜甜就是我。

我是一个不安分的人,用茨威格的话说,就是内心经常有种魔鬼般的躁动。毕业后的那几年,我频繁地更换工作,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城,开始了漂泊生涯。这时候,弟弟做出了影响我们一生的举动,他报考了深圳大学光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并且一考即中,顺利入学。这一抉择非同小可,直接影响了他和我,以及整个大家庭的走向和命运。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个体的一次次选择构成了命运。科技与人文再先进,也总有解释不了参悟不透的命运玄机,比如弟弟来深圳。

当我问起他为什么选择深圳大学时,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试试985或211。他憨厚地笑了,说深大实验条件好。那设备,很贵的,一般高校配置不起,深圳的机会也多。那时候的他,上唇的绒毛已变成坚硬的黑胡茬,不变的是内在的朴实与坦诚。

弟弟来深大读研的第一年,一天晚上,他兴高采烈地打电话向我介绍深大,这里不得了啊,学生都骑电动车,还有开轿子车来上学的。我想象着他来深圳感受到的那种震撼,北方的校园里停放着一排排生锈的自行车,电动车还很稀罕。一名农家子弟,十年寒窗后踏上深圳的土地,这座卡尔维诺尚且不能描绘的科技之城与未来之城,目之所及,心中所感,必将颠覆以往,焕然一新。

那时候的我,在内地一家机关做临聘,在公文的苦海中熬日子。夜深人静时内心的失落阵阵袭来,想想自己也在文学期刊发表了十来篇小说,竟然沦落到机关写那些毫无意义的公文。弟弟电话中描绘的那座大学和南方之城,激发着我对远方的想象。

我报考深大的文学研究生。一个大胆的念头破土而出。

但转念一想,旋即心灰意冷,自己当时只有大专学历,大专能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但比要多考两门专业课,而且学的是英文专业,虽说发表过一些小说和散文,却对文学史与文学理论一窍不通,都要从头自学。这时候,我联系到自己未来的导师深大人文学院的相南翔教授,他向来重视有一定文学创作才能的考生,他的鼓励和弟弟的支持促成了我的到来。科场无情,我考了三次才考上。当我读研一的时候,弟弟已经开始读博了。多年兄弟成校友,这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幸事。同时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和腾讯创始人创新奖学金,一起站在学校的领奖台上,亦是幸事,校报不失时机地做了一个报道——光电学院和人文学院的学霸兄弟。弟弟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我只是半道出家。在一些文学教授的眼里,学术论文才是唯一正道,文学创作就是歪门邪道。我隐约感受到,文学创作是文学院的原罪,一旦在写作上做出成绩,就冒着被逐出学术圈的风险。

  • 1
  • 2
1/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 关键词:非虚构科技故事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53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黄元罗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8-01
  • 520周冠打赏39000,共计39000
  • 2020-09-14
  • 三叶打赏2000,共计2000
  • 2020-09-10
  • 望月鸿羽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0-09-10
  • 王元涛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0-09-09
  • 吴继磊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0-09-09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比如按我的经验,离开校园之后,有些学弟发展得不错,足以在某些方面帮助我,或在某些领域指导我,那我的感觉怎么样呢?高兴开心肯定是有的,不过微微的酸溜溜也难免会滑过心尖吧?因此,读欧阳德彬的《我那在坪山的弟弟》,我几乎全程都带着坏笑,不断溢出题外去揣想作者的真实心境。这也算是阅读的意外乐趣之一吧。当然,弟弟的扎实苦干,往往会成为我们的动力之源,这才是标准的深圳故事,我是相信这一点的。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黄元罗5进士2021/08/01 17:50:01
    • 分享到:
  • “生在北方乡村,活在南方深圳”,蜕变的脚步和华丽的转身,既离不开兄弟俩人的“抱团取暖”和相互激励,也少不了兄弟俩人为了梦想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奋斗。故事的圆满结束富有正能量和激励意义,因为它能够让依然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看到生活的希望,并找准幸福的方向。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先说德彬本人吧,对于他,我仍心存感激,某年前,他曾以评委身份给我提名。这份素不相识的馈赠,让我从海选入围,成了决赛入围。废话辄止。再说德彬本文,作者以近似以蒙太奇的电影美学,呈现出弟弟的形象。在有移民基因的深圳,兄弟俩的人生轨迹交汇、碰撞,交错着乡村和都市的映衬关系。弟弟的拼搏奋斗,是所有来深青工筑梦的缩影,他会成为作者的生活动力和读者的一针强心剂。简而言之,写深圳故事者众,博学贯通者希。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吴继磊3秀才2020/09/08 00:40:42
    • 分享到:
  • 德彬的坪山叙事,从根本上看,是与深圳这座城市气质相契的移民者视角。如同他的兄弟情,冷静节制又不失深情。一文一理俩兄弟的人生轨迹,离离合合,最后在深圳交汇,还将在坪山这片“开垦远未完成”“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交相辉映。德彬是善于讲故事和营造气氛的老手,其纪实文章,不会让人感觉老气横秋,反因行文流畅、虚实结合、张弛有度而令人神清气爽。他有志于成为博学多识之士,文中文坛和科学掌故信手拈来,亦令人欣羡。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吴继磊3秀才2020/09/08 00:56:14
    • 分享到:
  • 德彬的文章精于剪裁,工于拼接,看似随意而为的细节,常常是场景跳转、由实入虚、由此时入彼时、由此地入彼地的铺垫。场景跳转实则也是他的意识流转,意识的流转沟通了今昔,链接着南国和北地、乡土中国和现代都市,大大丰富了文章的内蕴。读时画面感和代入感都很强。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我隐隐约约感觉到,那个中学时代的文学少年并没有远去,热爱文艺的天性成了一颗种子,埋进生活的壳里,悄悄萌芽,只待一阵秋风。”把兄弟俩写活了。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最近来访
  • 3秀才
  • 3星
  • 3钻
  • 卖文卖艺也卖身……
  • 卖文卖艺也卖身……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33
  • 6318
  • 38
  • 519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