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 “睦邻文学奖”十周年 青年作家陈末《天台上的女人》摘年度大奖
2022/12/23 16:41:43|阅读8168次|作者:邻家

11月23日下午,2022年深圳“睦邻文学奖”颁奖典礼在邓一光文学艺术工作室举行。当代作家、“睦邻文学奖”文学总顾问邓一光,诗人、作家、编剧杨争光,《深圳青年》杂志社社长王海鸿,“睦邻文学奖”终审评委、知名文化学者胡野秋,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毛少莹,飞越彩虹合唱团团长、“一鉴阅读”主持策划人王芳,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袁园,主办方代表黄东和、王威,提名评委代表廖令鹏、孙勇,以及陈末、陈湖、马虹玫、鲁子、一棠、任白衣、汤学汉、袁叙田等获奖作者欢聚一堂,共享文学荣光。

在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大力扶持下,“睦邻文学奖”成功运营十年。作为深圳全民写作计划暨社区文学大赛的专属奖项,今年深圳“睦邻文学奖”年度大奖由青年作家陈末《天台上的女人》荣获,赢得5万奖金。赵勤、陈湖、马虹玫、鲁子、一棠、任白衣、汤学汉、张夏、袁叙田、谭振南10位作者获得深圳“睦邻文学奖”年度十佳。

年度大奖得主陈末在深圳生活了17年,她形容文学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一棠表示自己对文学的坚持,让他在辍学、打工、做外卖员等颠沛生活中能像骑士一样往前走;陈湖借用诗歌以“火”为喻,表达自己不言败、不向命运低头的态度;任白衣希望继续用文学展现深圳的包容和历史厚度。

主办方形容,一年一度的“睦邻文学奖”就像文学市集。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参赛作品的篇幅渐长,创作周期渐长,成为趋势。如汤学汉为了写好作品,特去山里闭关半个月,以谐趣而朴实的创业故事打动评委,他自诩获奖就如农民见到丰收的谷子一般喜悦;马虹玫透露自己前后花费了三年时间来准备参赛作品;袁叙田深受平台“以文会友”的感召,从一位旁观者到参赛者,不断进步,最终站在了领奖台上;从事严谨的法律工作的鲁子酷爱写诗,并表示自己会继续写下去。

本次活动也是一场总结深圳文学写作现象的研讨会。邓一光剖析了“全民写作”、“社区文学”等概念,认为该大赛作为一种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实践和实证,借助互联网工具,拆掉门槛,令文学的天赋权力、公共表达权力和个体写作者蕴藏的能量,得以在更为广阔的层面成为现实,社区写作对文化名城具有实在的重要成就作用。邓一光认为平台涌现出了大量传统作家未曾涉及的领域和形象,社区文学通过书写自我、社区和世界,建立了精神创作、共享的文化动力,存有一种多维立场共同体表达的实践特征。在社区写作面对创作风格同质化、圈层不断固化的难题下,需要有接续世界的眼光和包容世界的胸怀,需要在丰富生活的城墙后发出深刻性的追问,需要更卓越的想象力和语言的创造能力,需要有能力描述更为广阔的生活,展现更为复杂的人类经验,甚至有勇气走到日常生活之外去,不断精进,仍未来可期。

杨争光形容名家是用来敬仰的,但社区写作者是让人热爱的,并鼓励社区写作者持续写下去,不断突破。胡野秋将赛事的价值总结为,这是一种英雄不问出处的评选,将文学之门打得足够开,给予所有人机会,并治愈困境中的人。袁园点评道,平台的作品展示了人类生命最本真的一面,赛事将许多同道中人从生活的汪洋大海中打捞出来,汇聚一起,融通人类心灵的孤岛。王海鸿作为主办方代表发言,回顾十年的心路历程,认为在文学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下,“睦邻文学奖”的坚持,证明了凭借真正的热爱,能走得多远。

与会嘉宾也分享了各自对未来好作品的期冀。廖令鹏建议作家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时代,热爱生活,再利用想象力去重构。孙勇提出写作者要跳出狭义的文学圈子,从泛文学的角度思考不断蔓延、扩展的文学灵魂和精神。毛少莹详细阐述在大转型的时代,深圳经验的书写随着城市的主体和内容的迭代,需要更跨界、更多元。

  • 标签
  • 陈末
  • 《天台上的女人》
  • 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