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写作计划
在深圳读书月倡导“全民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社区文学大赛推动“全民写作”,这是深圳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又一举措,也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文化多样性、尊重人的表达自由等理念的践行。从“全民阅读”到“全民写作”的跨越,是深圳城市文化积淀的一次创新,也是城市社区建设、深圳社会建设的有益尝试。
分享到:
2014/04/29 11:35:29更新 阅读3852次 作者:秘书处

从“全民阅读”到“全民写作”

深圳作为与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现代化新型移民城市,在城市文化与社区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沿。在深圳读书月倡导“全民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社区文学大赛推动“全民写作”,这是深圳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又一举措,也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文化多样性、尊重人的表达自由等理念的践行。从“全民阅读”到“全民写作”的跨越,是深圳城市文化积淀的又一次创新,也是城市社区建设、深圳社会建设的有益尝试。

城市的崛起不仅要看其经济成就,更要看其文化底蕴。特别是在文化流散和碎片化的电子时代,如何快速有效地积累、梳理、集成当地文化,并形成自身特色,这是一个难题。北京的胡同文化、皇城根文化,广州的骑楼文化、市民文化,积累了成百上千年,那是说唱艺术和传统印刷术时代的必然;近代海派文化、港派文化,借助留声机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很快就后来居上,在不足百年的时间内成形,并实现对京派文化的赶超。深圳历史更短,但深圳赶上了互联网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动员全民写作,快速积累城市文化,这是以往时代的人们想都不敢想的。

正是依托覆盖深圳641个社区(向下可延伸至小区)的网络征稿平台、网络展示平台,全民写作才有了可操作的技术手段,社区文学作品的征集、评选、激励才有了切实的可行性。

依托社区网络建立起来的“文学+社区”模式,使得参赛作品不仅可以按照文学分类,还可按照社区分布。大量来自社区的优秀作品被挖掘出来,并进行科学评价,整理归类,渐次还原社区的生存面貌,完美展示社区的文化结构,将深圳人的城市化体验、社区生活体验以文学的手法栩栩如生地再现、升华,最终构建出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有独特“深圳味”的城市文化生态。比如《深圳四十载》这样的“民间叙史”作品,作者用四十载的个人经历,填补了地方志的某些空白,既鲜活生动,又不失历史的纵深感;比如《媚眼看深圳》这样的“城市文化学”作品,作者用文化涂鸦的去魅手法,近似顽固地潜入城市肌理内部,对“深圳调性”进行剖析和个人体验式的展示;比如《红岗西村》这样“为社区立传”的作品,作者通过一个外省孩子延续三十年的打探目光,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社区发展简史,个人与族群的交互关系,以及彼生此长的城市叙事。

严肃的文学赛,抑制了网络自媒体的碎片化和无序性。开放、公平的赛事制度和丰富多样的激励机制,则保证了随时可写、可读、可评、可奖,与深圳开放城市的文化气质高度吻合,与深圳市民参与积极性高、表达能力强的市民气质也高度吻合,体现了深圳城市文化的特性。以深圳为总题目,迅速集结起海内外优秀文学资源、优秀话语资源,为深圳人文表达打擂台、做贡献,这也是互联网时代深圳城市文化后发先至的捷径。

 

 

  • 全民阅读
  • 全民写作
  • 社区即社稷

    “社区”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它强调人群内部成员之间的文化维系力和归属感。近年来,为修正过度重视宏观经济发展而忽略社区需求的形势,政府将“社区建设”或“社区营造”提升到国家政策的层面。社区即社稷,好社会,从好社区开始。

  • 社区文学大赛

    社区文学大赛以“文学+社区”的方式,将全民写作做到“可操作、可计量、可积累、可持续”。大赛的宗旨是“为社区立传,为民生著史”,首倡“记录社区,人文睦邻”,为此设立“睦邻文学奖”,将社区睦邻运动的国际理念,创造性地引入深圳,引入中国,是深圳的一次人文创新、社会建设创新。

  • 社区睦邻运动

    社区睦邻运动起源于英国,旨在“减轻社会弊病”,倡导“社会和解、自助、互助、共享”的邻里精神,与《伊丽莎白济贫法》等社会保障措施相呼应。邻家社区网络在深圳首倡和践行该理念,以社区建设为切入点,以“文化+社区”的模式聚集人才、积淀人文,促进城市和谐有序发展。

  • 在地文学理论

    “在地文学”倡议每一位生活在当下时代的个人,通过书写自己此时此地的经历、通过对“在地”之当下的重新注视、打量甚至认同来诠释并创造自我存在的意义。“在地文学”所倡导的“在地”一词,既是一个“本土”的视角,同时也是一个“当下”的视角。

 
广东
深圳市
县区
街区
社区
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