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荣耀一﹒刺猬的优雅
没有任何一个题目更适合它,我将小文的题目定为电影的名字,无非是为了表达我对《刺猬的优雅》情不自禁的喜欢和敬意。
电影的开端并不吸引人,像所有的法国小说一样,有拖沓冗长的前奏。都是不相干的人和事儿,不相干的风景和对白。但是,切莫小瞧这看似愚蠢而缓慢的力量,它会慢慢将你放入他所营造的世界:街道、房屋会立体起来,人来人往的邻居、灰色的鸽子会路过你的肩头,甚至空气的味道也会飘过你的鼻翼。你可以听到街头巷尾的车鸣,可以闻到午后街角的咖啡浓香……一不小心,你会掉入故事中。是的,你是一个路人,就站在法国巴黎的街头,风吹过你的耳畔,落叶掉在你的脚面,你已成了电影中的一个人。
你的邻居住着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她从来不和你打招呼,蓝色的眼睛看起来很忧郁,她只穿灰色的衣服,低垂着脑袋。如果你仔细观察,她手里总是拿着一个简易的摄像机。然而,你从未想过:她想自杀。电影以此拉开序幕。
自杀前,她用自己的视角拍摄了她所看透的一切。沉浸在功名中的父亲,只知道交际和应酬,只关心利益和前途;靠药物支撑理智的妈妈,漠不关心周遭的一切,只照顾那些沉默的花花草草;还有一心要成名的姐姐,靠虚伪和讨好获得爱和关注,那句“人生就是一场持久战,只有毁掉别人才能获得胜利”让她不断看到人性中卑劣的一面……在小女孩眼里,这一切都是荒诞的。她不想过任何一种生活,但她依旧要上学、吃饭,应付家里安排的一切活动。于是,她将自己与他们暗自隔离,像个隐藏影子一样随时准备溜走。她看到了死亡的诱惑,并意识到这是彻底与虚伪决裂的唯一方式。
这让我想到了六岁就看到死亡的余华,还有同样是十二岁的我放在床下的那封遗书。当人一旦意识到死亡,并意识到死亡是一件人人都要经历的事,那么,她的无忧童年便宣告结束,对生命无休无止的追问将永无停歇。
怀着这个念头,我开始通过这个小女孩的镜头看这个世界,也随着她的目光和脚步,看到了一个邋遢的老妇女。蓬松的头发、臃肿的身材、刻板的眼神和一成不变的生物钟……还有那只从不离身的肥胖老猫。和众多世俗的眼光一样,我认为她不可能是主角。她不具备一个主角应该有的特征,比如美丽,比如凶悍,比如无人替代的特征。可是,没有。她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无法更普通的看门人。
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个看似慵懒的看门人的真实生活被好奇的小女孩一点点破译出来。她用敏锐的视角带我们走进这个老女人的神秘世界。就在那个窄小的门房里,那个放着一台黑白小电视,一个老旧冰箱和小方桌的小门房里,竟然藏着一道不为人知的门,那扇门后面是一个弥漫着书香和智慧、蕴含着卓越品质、不同寻常的世界。那是看门人的秘密,她用自己的衰老、邋遢和漫不经心的劳作偷偷隐藏了自己最华丽的一面。在她做完一个看门人所有的工作后,就会推开这道门,用一壶茶,一盒黑巧克力来犒劳自己,阅读雨果、托尔斯泰,弗洛伊德的文学,研究胡塞尔现象,中世纪哲学……没人知道这一切,也没人会关心一个看门人的灵魂。在那个偏执的年代里,有钱人需要政治地位,女人需要美貌而不必有德行……而她偏偏不愿意为他们为伍,她特立独行的生活和小女孩的愿望不谋而合。用她自己的话说:做看门人是她最好的隐身方式。就像小女孩冒出的自杀念头一样,那是女孩帕洛玛的隐身方式。她们都想试图用一种方式将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离。
而这个世界真的能被隔绝吗?在她们试图与这个世界隔绝时,她们同样渴望理解,甚至是同情。所以,才有了看门人遇见日本文人小津格朗的故事。她不经意的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不小心暴露了她隐藏的智慧光芒,也透露出这只刺猬背后的优雅和桀骜不驯。
而后,便是爱情。爱情的降临将一切棋子打破,也将墨守规矩的生活打乱。准备把自己的智慧带入坟墓的勒妮开始在幻想和自嘲中挣扎,也在举手投足中将自己高贵而美丽的一面彻底呈现。面对小津格朗的爱慕和邀约,不懂穿衣打扮、不懂约会礼节的她,开始蹩脚地向别人请教,借来漂亮的衣服,甚至效仿上流社会的坐姿和笑容,来改变自己,将尘封了二十多年的心门慢慢打开。
我没有想到结局,我内心都是满满的、快要溢出来的好奇。我希望看到小女孩帕洛尼和男主小津格朗能推开勒妮秘密小屋的门,露出惊讶欣喜的神情,像发现一个瑰宝一样仰慕她、爱她。我希望住在这栋楼的所谓的高贵有钱人能醒悟自己的浅薄,被勒妮低调而奢华的生活所打动,为自己的浅薄和无礼而感到汗颜。我骨子里还是希望能有个皆大欢喜的场景,夕阳西下,电影的男主和女主可以手挽手,彼此依靠精神的诉求,无视道德的谴责、刻板的教条,幸福地走下去。而那个叫帕洛玛的小女孩也从此放弃自杀的念头,将阅读作为延续掩藏自己的方式,以书为友……是的,我认为:这样的结局才是最好的,完满的。
可是,一辆飞驰的汽车改变了这一切。镜头切换到了主人公勒妮临死时前看到了小津格朗悲痛欲绝的表情,随即,黑暗将一切吞噬。在我还在震惊和惋叹时,小女孩的旁白勾住了我的心弦:“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我们死的那一刻在做什么。勒妮,您死的那刻在什么呢?您准备好要爱了,是吗?”
随即,电影屏幕上再次出现“刺猬的优雅”,白底黑字,刺得眼泪就要掉下了。我相信:这是作家早就预设好的结局。没有比死亡带走一切更让人悲痛欲绝的,也没有任何一种遗憾比得上无法被理解、被接纳更绝望。正所谓:悲剧的设计往往比喜剧更能打动人心,朴素的生活更能走进人心一样。在我听着终结曲、看着一行行黑底白字从屏幕上滑过时,我禁不住感慨万千,也对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产生同情、理解和惋叹。总之,那是一种很复杂的感觉,勾起若干心思,也勾起我一遍遍回味电影情节的愿望。
在回味中,我更明白了电影中的一些暗示。
比如金鱼,隐喻的就是被束缚的命运。小女孩帕洛玛不止一次用金鱼来映射自己对生命的态度,不断劝说自己不要像金鱼一样了却余生。在她临近自杀前,她喂给金鱼一片安眠药,其实是在解救它。戏剧的是:昏迷的金鱼被倒入马桶后,又被看门人勒妮无意中救起,其实也是一种暗示。死,并非是获得解脱的唯一方式。即便是用卑微的方式活着,也是对强大的社会地位、偏执的评价体系的反抗。它活下来了,重生在勒妮窄小的门房里的另一个透明杯子里,即使杯子更小,水却永远是清澈的。
而猫是整场电影中的讽刺。看门人勒妮的猫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男主角的名字,虽然名字很高雅,但一看就知道它是只野猫,杂乱的毛色、肥胖的身形,和她的主人外面是一致的,完全引不起任何人的猜忌。男主小津格朗的猫的名字是列文和吉蒂,同样是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名字。但它们从容、淡定,保持着最天然的本性,它们在电影的镜头里非常随性,看不出有一点被安排的样子,和主人的气质同出一辙……而小女孩爸爸家里的猫叫“宪法”和“议会”,外形整洁高贵实则胆小怕事,还有些滑稽。超脱的智慧和世俗的修饰再一次用隐喻的方式进行了一场对决,让人心里莫名地轻笑起来。
电影中还有很多隐喻的地方。比如电影中年久失修的手动电梯、放在冰箱底层的一排排整齐的黑色巧克力,还有勒妮每天必会打理的那株不知名的绿色植物,分别隐喻为刻板教条的道德、精致低调而按部就班的生活,以及坚韧而自由的意志力……电影中的每个布景都是作者精巧的设计,看起来平静安逸,仔细揣摩,每个细节里都暗藏深度和内涵,让人回味无穷。
这只优雅的刺猬用自己忧伤的一生让这个秋天变得更加伤感了,也让我再一次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话:“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高人往往是怀着悲悯的情怀,以出世的姿态淡然于人世间。他们并不会高高在上,摆出一副学识渊博的样子。相反,在他们看清楚这个世界残酷的真相后,会怀着更深沉的爱藏于市井,就像《道士下山》中的绝世高手一样,他们可能是寺院里扫地的僧人,也可能是戏院里台柱子,在浓妆艳抹和觥筹交错中,混世江湖,含泪笑看人生。他们内心豁达、超然,充满悲情,却无人理解的。
也许,无人理解,才足够悲壮。就像那只“优雅的刺猬”。
荣耀二﹒极致之处
喜欢看科幻片,尤其爱看以未来生活为主题的幻想片。在导演虚构的世界里,我能看到自己生命所不能及的日子。这大大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在不可思议的惊叹中,对生命、科学、宇宙万物充满了向往和敬畏。
《超体》讲述的便是一个生命科学探索到极致的故事。尽管故事的起因出于偶然。然,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有多少奇迹的发生不是事出偶然呢?
曾经和一个搞化学朋友聊天,席间提及这个话题。她说:好奇是罪恶之源。一个探索生命科学的人,必须对生命有所敬畏,要不然,成就越高,灾难越深重。紧接着她留下了一句叹息:你永远想像不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生命科学实验室里有多少肮脏和恐怖的尝试!这句话,让我每每想起都毛骨悚然。
试想一下:克隆技术、转基因、隔代遗传、杂种交配、基因复制和优化、试管婴儿……这每一项实验成功的背后,有多少失败的案例呢?!而那些变异的生命又去了哪儿?那些被誉为科学家的人,在实验前是否经过了这些生命的同意呢?他们高举着科学的大旗,以探寻生命奥秘为理想,鼓吹为了全人类进步,做了多少惨无人道、见不得人的交易和勾当!
我不知道电影《超体》里所谓的CPH4是从哪个实验室里研制出来的,只是在后来的情节里被一个医生偶然说出来。那是一种支撑孕妇孕育胎儿骨骼所需的激素,通常用量都非常小。尽管我知道这是被虚构出来的东西,但是一听这作用,还是感到了一阵莫名的恶心。
主人公露西是个年轻貌美的女孩,她被胁迫卷入了一场人体贩卖激素的交易。交易过程不免血腥暴力,女孩也被袭击,这个叫做CPH4的物质破裂后以大剂量的方式注入她的身体,改变了她的身体组织,尤其是脑组织。短短的几分钟后,她的大脑被急速开发出来,她拥有了常人没有的各种能力。
电影还有另一条主线,便是寻常人的主线。当露西正在运用她的超能力将绑架的歹徒轻易制服并获取到其它的CPH4时,科学界研究生命的权威博士诺曼的精彩演讲正在被提问和质疑。他如此论述:“全世界的生命体里,除了海豚,人类是最聪明的,但脑部开发也仅是10%。当然,也有个别例子,比如一些先知:达芬奇、爱因斯坦……这些伟人老早就预言了现在正发生的事情。他们的脑部开发就不仅仅是10%……”此时,有人向他提问:若将脑部开发提高到20%呢?博士答:可以控制任何物体;再提高百分比呢?答曰:可以控制人的意识。有位更大胆的学生提问道:倘若提高到100%呢?博士沉默了。此处,电影巧妙地映射出人类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和贪婪。半响,他才回答道:不可想象,我无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