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
在深圳市福田区北部,风光秀丽的梅林水库南边,靠近梅林公园和梅林一村,有一片人杰地灵之福地,这就是下梅林。
“下梅林”或者说“梅林”这个名字因何而来?什么时候有了这个名字?下梅林又是何年建村?在下梅林的历史印痕里经历了哪些沧桑变故?又有怎样辉煌或者落寞的光影可以追溯……这些问题,湮没在下梅林漫长的历史烟波与尘垢中,踪迹难寻!
相传在下梅林的山水丘陵之间,山多林密,长有很多杨梅树,杨梅葳蕤成林,故曰:“梅林”。在我看来,这个“相传”应是相当靠谱的,因为在现在的下梅林,依然可以感受到山水丘陵的田园气息。下梅林北部,围绕梅林水库,龙须山、塘朗山、白眉山、大脑壳山密集分布,这也就是说,在下梅林的历史年轮里,曾经被群山包裹,有青山,有绿水,有茂林……山水交映、风光秀美,下梅林曾经是一处为群山环绕的世外仙境。试想,在如此山光水色之地,遍地生出些杨梅,有何不可!
当然,“梅林”之名的来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的是下梅林郑氏一世祖郑子忠特别喜爱杨梅,还因此得了一个“喜梅公”的名号,“梅林”也因之成名。
但是,“梅林”或者说“下梅林”这个名称究竟起于何时呢?
据写于清朝光绪二十五年的《上步乡尚宾祖家谱序》记载:
“我祖柏峰,为朝奉大夫,宋熙宁中,自南雄而宦游于东莞之东鉴(即今南头),遂卜宅焉。是朝奉为始迁居之一世祖也。传朝议,而至宣教,生五子,曰:仁、义、礼、智、信。”
这个记载与现存的《郑氏南莆祖五大房族谱》中所保存的一篇《大明正统甲子岁谨录前人世系序》中的记述基本一致。
由此可见,郑氏进入东莞的时间是宋神宗熙宁年间,即公元1068-1077年之间。当时,宝安与东莞是并为一县的,在行政区划上只有东莞而没有宝安。而郑氏的实际到达地是后来属于新安县的南头一带。其一世祖名为郑柏峰,曾任宋朝奉大夫。更为可贵的是,在这篇《大明正统甲子岁谨录前人世系序》中说:
“自宣教以后,嗣胤日繁,始拆居南头、西乡、向南、西涌、白沙、上步、梅林等处。”
明确记载了郑氏各房分居梅林等村的情况。
这篇序言写于大明正统甲子年,即公元1444年,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仅76年。可见,下梅林的建村时间,最晚也应在明朝初年,粗约估算一下,接近700年了,也就是说,下梅林建村的历史至少接近700年了。
对照下梅林村的有关史料:下梅林村的建村始祖郑子忠为一世祖郑柏峰算起的第十三代,按每代20年左右的时间计算,也正好是元末明初。二者正可以互相印证。
因郑柏峰之孙郑南莆(即宣教)共生有五个儿子,分别取名为仁、义、礼、智、信。他们陆续迁居他处,岭南的郑氏后裔均是这五个儿子的后代,因此才有了流传极广的郑氏“五大房”之说。
五大房之第二房郑义的后人郑子忠后来迁居下梅林建村,成为下梅林村的始祖。还有一种说法是:郑子忠先迁居龙岗坪地,又由坪地迁至下梅林建村,据说郑子忠的墓庐留存于龙岗坪地,而其夫人的墓则位于福田区莲花山,紧邻下梅林,夫妻墓庐分存两地,正是处于搬迁阶段的一个特征。
无论哪一种说法更准确,都说明了郑子忠是郑氏迁居下梅林第一人,而他迁居下梅林的时间至少已近700年,这也就是说,“梅林”这个地名至少已存在近700年的历史了。
这个时间节点是完全可信的。因为在明朝初年,下梅林郑氏早已声名远播。那天笔者在福田图书馆查询有关下梅林的文献,在查阅《嘉庆新安县志》时,惊喜的发现,该书“甲科”栏目下,有一个“郑敬”词条:
“[明]
正统七年壬戌科刘俨榜
郑敬,邑之梅林乡人,历官副使,有《传》。”
短短20余字,让我惊喜不已。因为这20余字包含的信息量太大了,确确凿凿的,可以解决很多悬疑。
“正统”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的年号,明朝正统七年即1442年,比《郑氏南莆祖五大房族谱》中保存的、写于1444年的《大明正统甲子岁谨录前人世系序》还要早两年,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就是说,在《大明正统甲子岁谨录前人世系序》写出前两年的1442年,梅林乡人“郑敬”早已金榜题名,高中“二甲”进士。这也就是说,在明初,郑氏先人已在下梅林定居是铁板钉钉、毫无疑问的事情了,而且那时确实已有“梅林”之名。
这个词条传递的另外的信息还有:下梅林郑氏是书香门第,一直书香传家。试想,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科举桎梏之下,穷乡僻壤之下梅林能出一个二甲进士,这是多么大的一件大事,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如果不是耕读传家,如果家族没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如果家族没有累世的儒教传统……而要冲犯严苛的封建科举且“一举成名天下知”,寻常百姓家是断断无法觊觎和逾越的!由此可见,在明朝初年,下梅林郑氏家族已是旺族。以此推演“梅林之名”以及“下梅林郑氏”在下梅林开基的时间,则可以向前追溯到元朝、甚至更早的宋朝。
二
毋庸置疑,郑氏是下梅林的滥觞始祖。郑氏先人开基下梅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化山林以精魂,久之地灵人杰。时至今日,我们自然无法清晰窥探下梅林前生的辉煌,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历代留存的文献窥见一斑。
清朝乾隆五十四年《重修族谱序》中对梅林乡有如下评述:
“山川灵淑之气,钟奇毓秀,蔚为巨族,故历代以来,巨室大家甲于他姓,儒流闻望,济济翔翔,其仁孝之意,著于古而流于今;礼让之风,作于前而兴于后,洵非他族所能及者。”
这段话给予梅林山水和梅林人极高的评价,极言梅林山水和梅林人的出类拔萃:一则梅林巨室大家甲于他姓,说明梅林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名门望族;一则儒流闻望,说明梅林人儒学之风盛行,尊师重教,崇尚入世和用世;一则仁孝礼让,说明梅林乃忠孝礼义之邦……正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所以在下梅林的历史上出现郑敬这样的进士就不足为怪了。
在《嘉庆新安县志》里,留有郑敬有《传》:
“郑敬,字德聚,居梅林村。少秀异明敏,登正统辛酉乡科、壬戌二甲进士,授南京湖广道御史。廉介自持,出为江西按察佥事,历调河南、云南。清节益励,所至有声。玺书旌异,秩满入都,土酋赆以兼金,或谓其名可受,敬曰:‘我司风纪二十年,享有常禄,犹恐弗称,敢改节乎!’峻却之。成化二年,迁山东副使。勤于政事,甫逾四十,发尽白。自陈致仕,年五十八终。贫,无以为殓,士林至今称之。(从《东莞志》补入)”
郑敬的这个《传》,《康熙新安县志》里是没有的,后从《东莞志》补入《嘉庆新安县志》。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传》,我们对下梅林的历史是模糊的,而有了这个《传》,下梅林的历史在我们的心目中就明朗起来,清晰起来,丰富起来,厚重起来了。
这个郑敬,曾经走在下梅林古老的山径上,他是怎样负笈从师和向学的呢!他可真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啊,他的了不得,不是因为他出身进士,也不是因为他官位的高低,而是因为他品格高洁,圣明贤德,为官忠直勤恳,清正廉洁,从不乱用职权,从不收受贿赂,为官表率,因为他勤于政事,刚到四十岁,头发就全白了,由于郑敬在官场极好的声誉,他甚至得到了皇帝的表彰。
郑敬一生从事刑名、诉讼之类的工作,曾经协助主管山东的刑名、诉讼事务,对全省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可以称得上是位高权重之人了,可是就是这样高位的一个官员,去世的时候,家里贫穷的连安葬他的费用都没有。这种两袖清风,高风亮节,足以为后世楷模,只可让人仰视。
郑敬先生之于下梅林,之于郑氏,之于时人,之于后人,卓尔不群,堪为典范。
三
清人翁同龢有联曰:“绵世泽莫如积德,振家声还是读书。”
毫无疑问,下梅林郑氏曾经书香传家,并且创造过家族的辉煌,只是时过境迁,如今我们已不能完全洞悉下梅林郑氏的过去,但是,郑氏先人留下了“郑氏宗祠”,我们仍可以通过宗祠窥见郑氏先人的高贵。
下梅林村的“郑氏宗祠”,位于下梅林锦林新居内。据说祠堂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为清代早期重建。该宗祠屋顶造型如船,檐角飞起,雕龙绘凤,三间两进,中间有天井,天井两侧为卷棚式畅廊。下梅林年近80岁的族长郑贤达先生说,宗祠的部分石料和构件还是明代的遗物。郑族长说着这些脸上洋溢和幸福和自豪,似在暗喻郑氏家族高贵的出身。
不错,郑族长所言不虚,因为郑氏宗祠的建筑风格,明显保留着明代的遗风。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是深圳现存最早的砖木结构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和史料价值。
郑氏宗祠大门石柱上有一联:“荥郡世泽,春满梅溪”。寥寥八字,工巧诗意。据下梅林村里的老居民讲,对联中的“荥郡”指的是“河南荥阳”,说的是郑氏先人发轫于河南荥阳故事,之后数百年郑氏辗转迁徙,最终来到了这漫山杨梅的“下梅林”。这个上联,似在时刻提醒下梅林郑代子孙,不要忘记了自己的祖根;而对联中的“梅溪”指的就是梅林后山的溪流,也就是下梅林郑氏世代聚居的风水宝地,这又似乎在告诫郑氏后裔,要懂得珍惜和感恩。
无论如何,这副对联将郑氏的由来和下梅林的发展一脉相连,只是当我们对对联进行细密的解读,就能感受到下梅林郑氏先人千百年迁徙、漂泊的坎坷,以及客家人“寻根”的执着,依稀可以感受郑氏先人建构在欣慰基调里的怅然和失落,就像中国众多的客家人一样,下梅林郑氏的生活史,就是一部客家人的迁徙史,而数百年迁徙流离的生活,也给下梅林郑氏的记忆里留下了难以言喻的忧伤,就像一首客家民歌《涯是客家人》里唱的那样,那是天下客家人的心声:
你从哪里来?
你是哪里人?
走过千年迁徙的坎坷,
一身岁月沧桑的风尘。
曾经一无所有,
尝尽苦辣辛酸,
漂泊天涯为创业,
四海为家求生存。
山转水转心不转,
我是客家人。
你往何处去,
乡音识亲人。
带着围楼古老的梦想,
捧出炎黄子孙的真诚。
大业继往开来,
全凭双手苦拼,
风吹浮云走万里,
树高千丈唔离根,
天变地变心难变,
我是客家人。
在郑氏宗祠的后堂墙上,供奉着一件宝物。一方镌刻“明经进士”的褐色木匾,匾上的年款是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落款为恩授第一名贡生郑凤翔。下梅林没有人能说清楚这块匾的来历,也不知道这块匾在宗祠里挂了多少年月。但是我们知道,这块匾肯定是有来历的,而且大有来历,下梅林郑氏世代耕读传家,郑氏在下梅林生活数百年,读书的传统从来就没有中断过,所以这块“明经进士”牌匾,讲述了一个读书人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