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题记: 王二原本一山野村姑,小时候河里抓鱼虾,山上捡蘑菇,园艺场采茶叶,地里打猪草,样样活儿干得有模有样。很多年后,在深圳做过文员,当过主管,跑过外贸业务,又来站上讲台当了老师的王二,最后入户深圳。回顾她当初选择南下打工,在异乡结婚生子,最后在深圳落地生根的二十五年人生旅程,心中很是感慨。因此上这含着泪水与微笑的《王二入深圳记》。
一、选择
王二在读小学的时候,她知道中国南海边有一个圈,叫深圳。深圳很特别,除了有咸咸的海风,还有迷乱眼的花花绿绿的时装,听说流水线上十几岁的打工妹每个月拿的工资比涟钢(涟源钢铁厂,当地最好的一家国有企业)端铁饭碗的工人还高一截呢!王二每次一听村里那些早早辍学的姐妹们聊起在深圳打工的各种见闻趣事,心里那个痒啊,恨不得马上就跟她们一起去深圳。可是王二不行呀,她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中专,毕业后说是国家包分配,还干部级别呢!考上中专时她父母那个乐呀,拿到录取通知,就在乡里大宴宾客,请了十几桌。这下,王二马上中专毕业了,她读的是会计,听说当上会计的女孩捧的都是金饭碗。只可惜,金饭碗轮不到王二,读书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打破铁饭碗,她读的教材也一改再改,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后来又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时说好的国家统招统分,现在也改为了双向选择(国家分配和自主择业)。实际在分配工作的时候,拼的都是家庭实力和各种关系。王二曾经在煤矿工作的父亲已经下岗在家,没钱也没关系的王二,又想起了在深圳的姐妹,其中经常书信来往的李琴还是她的初中同班同学。李琴在西乡河东的一家工厂做装配部流水线拉妹,她告诉王二,像你这种读了高中或中专的,可以进写字楼当文员。文员工作舒服,吃师傅餐,住文员宿舍,工资连加班一个月有一千多呢!(王二的哥哥王大在恩口煤矿下井采煤,一个月才两三百块!)。王二向往外面的精彩世界已经很久了,于是她打定主意,说服了父母。虽然王二的父母有些犹豫,他们担心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当时还有很多在外面打工多年的村里的孩子,拿了打工攒下的积蓄,回娄底买户口买工作),但他们知道什么也改变不了王二的决心。
中专毕业前夕,王二在他们班级的文学刊物上写了一篇《想做个赶海的小姑娘》,算是她的南漂宣告。同学们在毕业册上纷纷给她留言:愿你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祝福你能在海边捡到漂亮的贝壳和珍珠;相信你,无论身处何处,你都会闪闪发光…..也有私下劝诫她的:我听说广东很乱,女孩子,还是有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好。王二已经像射出去的箭,再也收不回来了。之前她的同学李琴建议让她写信给她们厂里的统计主管赵生和人事主管蔡生,赵生是名牌大学毕业,很有才华,在他手下干活最好!于是,王二就按照李琴提供的地址,用最时髦的五笔字型输入法(王二特意去学的,听说会电脑打字,在广东找工作特吃香),打印了两封情真意切的求职信。没想到赵生很快给她回了信,说他收到王二的信开始有些惊讶,但是对她来深圳找工作的勇气表示欣赏。目前他的部门暂时不招人,不过建议她好好写一份简历,他可以给她介绍到其他部门做文员。有了赵生的回信,王二像接到皇帝恩赐的圣旨,她已经准备接受这次特别的赏赐了。为保证王二安全,王二的爸爸联系了李琴的爸爸(李琴的爸爸之前也在西乡待过),请他亲自护送王二。刚好李琴的爸爸也想过去看看女儿,便答应了。
王二不会忘记第一次坐火车从娄底到广州的经历。这趟从邵阳开往广州的火车途径娄底,在那个炎炎夏日的下午,李琴的父亲李叔买了几瓶八宝粥,领着王二挤上了闷热的车厢。王二紧紧抱着她的牛仔包从车厢的门口往里面挪进去了一点点,便再也挪不动了。车厢里塞满了人,她想象的挤沙丁鱼的样子应该就是这样,她担心她包里的那个王大给她新买的京华牌单放机和两盒广州话磁带会不会挤坏。那是王大在地下的矿道辛苦劳作一个月的成果,王大听说如果能说广州白话,在遍地是港资厂的深圳找工是如虎添翼,于是便给王二买了这个单放机配两盒白话磁带,作为给王二壮行的礼物。王二非常喜欢,并且已经学会了数字一到十“呀易珊似嗯漏擦巴高啥”,她想着到深圳后还要买些好听的粤语歌磁带来学呢!
漫长的一天一夜终于过去,火车停靠在了广州火车站,王二和李叔紧跟人群,出了火车站的广场。路边停着很多大巴,站在大巴前门上的人手上拿着牌子,大声喊着“深圳”,“宝安”“西乡”。王二和李叔上了车,终于舒舒服服地坐了下来。王二开始睁大眼睛,四处观望。广州火车站果然气派,光是那汹涌的人潮,就让王二大开眼界!一路上,王二透过窗户,看着外面。马路两边楼房的招牌不停的闪过,有些地方,也能看到田地和山坡。
西乡终于到了,李叔带着王二找到了位于西乡河东工业区的金弓厂。当时正是上班时间,他们只能在厂门外面的那棵荔枝树下等李琴下班。终于,金弓厂的大铁门徐徐打开,穿着浅蓝色工衣的人流缓缓向外移动,中间也夹杂着穿粉色和黄色工服的,看得出,这些人的脸上带着一点骄傲和自豪。李琴见到父亲和王二,脸上绽放出光芒来,连忙领着他们去工业邨的小餐馆吃饭,然后带他们回宿舍休息。
第二天,跟女儿短暂相见的李叔,在男生老乡宿舍挤住了一晚后,便踏上了回家的路。王二也终于见到了之前在脑海中想象过无数遍的赵生。赵生个子不高,脸上散发出柔和的英气,他说话的声音充满磁性。简单问了几句之后,王二被赵生带到一名叫谢生的主管跟前,谢生是货仓部的主管,他打量了一下王二,这个貌不出众的女孩,穿着一套水红色的套裙(这是她同学给她的建议),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有几分书卷气。王二有些紧张,她努力让自己持定一个自信的笑容。谢生看完了简历和身份证,然后对照简历问了她几个问题,就领她去人事部。王二听到蔡生和谢生用粤语说着什么,然后蔡生坐下来,拿出表让王二填。王二地把该填的地方都工工整整地填上了,蔡生用吃力的普通话告诉王二要去办一张未婚证明,然后说八月一号正式上班。王二从写字楼走下来的时候心还是砰砰跳着的,她感觉这几天自己在做梦。从娄底到深圳,从一名学生到写字楼的文员。
二、学习,一直在路上
转眼,王二享受着深圳的海风已经度过了愉快的大半年。深圳带给她各种新奇,琳琅满目的商品充斥着店铺和夜市;满大街的霓虹灯在昼夜不歇地闪烁;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各种口音的年轻人交汇在一起,上演着各种版本的友情爱情故事。因为买不到回家的火车票(当时春运返乡的火车票,应该是当时世界最难到手的东西),王二在深圳的第一个春节是在宿舍跟工友们一起度过的,一位四川籍的门卫简大叔在正月初一还请她吃了一顿汤圆,并赠送了她一副书法作品,上面写着:书赠学君:成功不仅在於良好的开端。更需要顽强的拼搏并持之以恒!大叔六十多岁,年轻时当过兵,书读了不少,毛笔书法更是让王二赞叹不已!简叔平时看到王二总是书不离手,而且厂里只有她的信最多,这应该归功于王二的一位哥们同学卢仔,卢仔发动了中专的全班同学给王二写信,以帮助她解乡愁。每天王二都会到门卫室简叔那里报到,顺便也会跟简叔聊上几句。简叔知道王二喜欢写东西,偶尔还会有东西发表在《大鹏湾》,《佛山文艺》杂志上。有时候王二还会收到厚厚的包裹,从交谈中得知,这是王大寄给王二的自考教材。王二读中专时参加过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快毕业了,她要继续坚持自学,这更让简叔对这个小文员刮目相看。于是便有了这段忘年交的经历。
说起这个自考,不得不提一提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的那些中专生。他们原本是初中最优秀的学生,因为文革后改革开放的中国急需人才,于是便从初中毕业生中挑选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读中专,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一九九一年,王二以总分六百八十二的成绩(满分七百四十分,语数各一百二十分,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各一百分)考上了娄底工业学校。班上很多同学的经历跟她类似,读初中时是老师的宠儿,毕业时是学校的骄傲。同学中有些原本打算去读高中,然后再读大学(据说,如果当初他们做了这样的选择,三年后的清华北大可能会出现他们的身影)。如今,虽然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通道被堵死,但是他们还有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条路可以帮助他们圆大学梦。这条路相对于挤高考独木桥来说,要简单便捷得多。只需要在要求的时间,去自考办报考,然后在每年的四月和十月参加考试,修完主考学校专业所要求的课程就可以拿到大学毕业证。王二班上的同学个个都参加了自考。王二自然也没有例外,中专毕业时,专科还差四科毕业,而且王二还接着参加了湖南财经学院会计本科的一些科目的考试。来深圳后,王二嘱咐王大,在娄底帮她报名,她四月份要回来考试。王二第一次从深圳回娄底是一九九五年的四月,和前一年李琴爸爸带她去广州的经历相似,火车还是照样拥挤不堪,经历了一天一夜的颠簸,王二下车就生病了,还发着烧。她住在王大恩口煤矿一工区的三零九宿舍,(为迎接王二的到来,王大同宿舍的工友都搬出去睡)。王二脸颊绯红,睡意沉沉,王大不知道如何是好,想送王二去医院,王二说她不去,只想躺下来睡觉。那一夜,王大一直守在王二身边,给她温水喝,按照工友建议让她裹着厚被子睡。第二天一早,王二发现浑身汗湿,却感觉自己神清气爽!王大也大喜,毕竟他知道王二回来参加一次考试实在不易。就这样,经历了几次四月和十月的千里回乡赶考之后,王二终于在一九九六年拿到了湖南省财经学院会计专科的毕业证。
会计专科到手的王二已经改变主意了,她想放弃会计本科的考试,转攻广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英语自考。原因很简单:回家的路实在太难(除了挤火车,还有从广州到深圳大巴上的卖猪仔,就是中途让乘客下车,换另外一趟车);会计本科的线性代数,概率论这两门课更难!王二自考专科时学高等数学是微积分,王二觉得自己学数学就是硬赶鸭子上架。好在有同学段班长辅导她,才勉强考了六十二分,这是她会计专科自考中最差的成绩!段班长是在学习上,唯一让王二心服口服的牛人。中考时他考了六百八十九(比王二还高七分),自考也是一路过关斩将,最后考完会计专科本科,还接着还考了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考完后竟然还没考过瘾,后来南下广州,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之余,又考上了中山大学的第一届会计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