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用文学砌一座“城”!20 余位评论家共议深圳社区写作
2018/12/06 18:07:06|阅读18444次|作者:邻家|类型:媒体报道

11 月 19 日下午," 社区写作与深圳文学 " 研讨会在深圳荔园酒店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深圳市文联创研部、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全民写作组委会联合主办,深圳市特区文学杂志社协办。

刘上江、王海鸿、黄东和、于爱成、胡野秋、秦锦屏、王国华、廖令鹏、张军、刘洪霞、费新乾、王绍培、毛少莹、袁园、汤奇云、张夏、马虹玫、陈卫华、李瑄、欧阳德彬等 20 余位评论家、作家及主办方代表参与了研讨会。

深圳涌现了一批携带社区基因的写作者

据悉,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开展六年来,践行 " 用文学,砌一座城 " 的理念,其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城市精英文化下沉到社区,主张凝聚社区共识,弘扬社区力量,加深社区交流。

在这一理念的倡导和推动下,一批由社区成长起来,携带社区基因的写作者涌现出来,创作力量强劲生猛,风格独特,展现出新城市文学的气质。如陈卫华、游利华、张夏、马虹玫、欧阳德彬、李瑄、王顺健、段作文、阿翔、郭金牛、卫鸦、曾楚桥、萧相风等。

社区写作已经成为深圳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主办方举办此次 " 社区写作与深圳文学 " 研讨会,旨在梳理深圳文学的发展脉络,总结和提炼深圳文学的发展经验。

他们热情的文字构成真诚的文学

多年担任深圳社区文学大赛终评委的著名作家邓一光,对于社区写作有着深入了解和观赛,他认为社区写作具有如下特点:" 具有生活材质广阔性特征,多数写作者从中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直接反应鲜活的当下愿望、冲突和原型智慧,对写作动机迟钝的传统书写是个善意的嘲弄,对经典化写作经验亦构成冲击;新鲜内容及样式的大量实践,反应了众多个体在时代中书写的强烈趋势;区域要素、经济生活要素、社会交往要素,以及共同纽带中的认同意识和相同价值观念要素,使其表达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学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青年评论家杨庆祥对深圳社区写作的前景颇为看好:" 社区文学是世界性的写作潮流和写作方向,深圳的社区文学目前走在了国内的前列,希望做好做强,真正创造出一批经典的社区文学代表作。"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创意产业博士袁园一直关注社区文学大赛,她认为社区写作在以 " 社区文学 " 为赛事的活动推动下,不断地涌现出一批藏身在忙碌的城市背后真正热爱写作,在业余时间、在深夜通过写作来寻找自我、完满自我的优秀写作者。他们热情的文字构成真诚的文学,为深圳这座忙碌的城市勾勒出它沸腾、高速、雄伟成就背后一个个独特灵魂的生命体悟,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成就背后的褶皱、肌理、曲折、纹路、血肉和质感。文学不再只是职业作家的事,不是靠文养生的作家的事,社区写作肯定和鼓励了每一个人写作的意义。

据悉,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开展 6 年来,吸引超过 2 万多名写手注册,原创深圳题材的文学作品和评论 18 多万篇次;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 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 ",成为国家级文学赛事平台;每年一度的 " 睦邻文学奖 " 成为中国在地文学的标杆奖。为此,《人民日报》文化版头条,以 " 文字丈量城市维度 " 为题做了大篇幅报道。2018 年,李亚威执导的纪录片《一座敬仰文化的城市》,将镜头对准了这群社区写作者,使这群普通的写作者得以在央视九套亮相。

嘉宾观点

廖令鹏(青年评论家):社区写作的意义,要从社会文化这个更高的层面进行挖掘。文学的力量润物细无声,社区写作,特别是一种有担当的社区写作,必然对社区文化带来不同的 " 酵素 " 和 " 棱镜 ",为社区提供一种精神丰富性,一种双向发现的视角,一种文化意义的沟通互动。

刘洪霞(文学博士,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深圳文学是一种都市文学,而都市是由一个个社区构成的。都市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而社区是空间的组成部分。社区写作打破了陌生人的界限,让陌生人建立某种联系,形成一种社区凝聚力。于是,归属感产生了。

张军(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原所长、研究员):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外地来深务工人员大大超过户籍人口,宝安、龙岗尤其突出。外地来深打工者,虽然不是户籍人口,但租住在社区,也成为社区人。打工作家转型为社区文学作家,从睦邻文学大赛参赛者的人员结构就可看出这已成为现实。由于他们从打工文学开始写作练笔,在开始社区文学创作时起点就高了,社区文学有这一帮骨干队伍,前景可期。

王国华(《宝安日报》编委、宝安区作协副主席):社区文学其实不是什么新概念。好多传统城市或者老城市都在或多或少进行社区文学方面的实践或尝试。往远了说,陆文夫的《美食家》就是苏州的社区文学。深圳的社区文学,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优势是,新兴的城市,社区还在成长中,有多种可能性。劣势是,缺少固定的模式,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老虎吃天无从下嘴。劣势其实也算优势,野蛮生长阶段,大量外来人口汇集到这里,交流冲撞,有故事,有冲动,有尝试,这是当下深圳社区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过程本身就是特点。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记录,认真地记下这一点,也挺好。

马虹玫(作家,社区文学大赛获奖作者):社区写作难道只能写自己居住的小区或片区?不,我并不这么认为。如此认识实在过于狭隘。社区可以是一种生活和生存方式。比如我的题材富矿——华为,里头的人和事儿,其存在形式,它就是一种社区。社区写作,题材是宽广的,挖掘是有待深入的,应面向和朝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更为鲜活的个人体验,更为广袤的生活图景。

张夏(作家,社区文学大赛获奖作者):时代需要文学,社区需要文学,忙碌喧嚣或者孤独伤痛之余更需要文学在场。写作,让更多人拥有表达的渠道,让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有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和机会,有了灵魂的栖息地和归宿感。因为有文学的照耀,哪怕身在尘埃,也心有明月,人生由此变得丰富多彩。

李瑄(作家,社区文学大赛获奖作者):每一座城市都有面孔,有表情,有声音,有性格,有思想,有灵魂;每一座城市也都兼具了现实性与虚构性——前者需要记录与保存,后者需要表现与构建,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座完整的城市。对于作家来说,他是一座城市的在场者、经历者、观察者、参与者与创造者。作家的观察是内在的,它经由城市表层,深入城市肌理,感受城市脉动,呼吸城市的情绪,捕捉城市的思想。这些都是他最珍贵的收获,记录下来,就是历史,稍作加工,就是文学。

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 标签
  • 用文学砌一座“城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