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婉洁
  • 这家伙很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TA的评论
  • 孙夜评论了作品《星期二 (一组)》
    尘归尘,土归土,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诗歌上。婉洁的这组诗歌还是没能绕过去。老郭他们在搞小说的“皮肤主义”,我倒觉得这是一首典型“皮肤主义”的诗歌。女性皮肤(身体、视角、想象)的敏感多汁,在诗里无需压榨,就流淌出来。诗歌是无力的,但也是有力的,有时候仅仅一首诗,就是暗淡与光亮的距离,就是出尘与凡俗的间隔。我相信诗歌的力量。
  • 2015/10/01 22:11:32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郑婉洁回复> 诗使内心的敏感区不断放大。谢谢老大。
  • 2015/10/14 12:32:57
  • 江飞泉评论了作品《烟,火》
    这篇文章是小而精悍的代名词,小是因为篇幅短,容易让人进入讲述的场,精悍,是因为它的力量感,足以敲击我们的内心世界。其实写好的短文章很艰难,语言精炼,要有奇峰,跌宕起伏,都不容易,而还要写出社会价值就更不易了。而这篇文章做到了,觉得环卫工的描写似乎还可以多些,会加剧悲剧冲突性。
  • 2015/09/30 18:50:40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郑婉洁回复> 好。回头改。
  • 2015/10/14 12:16:31
  • 胡野秋评论了作品《烟,火》
    作者自始至终都在通过谜一般的“他”来讲诉一个死去的环卫工的故事,而没有交代“他”的身份,“他”的故事,“他”只是一个借火给别人的人。环卫工像烟一样消失了,戒烟已久的“他”却开始抽烟了,因为,穿行在冷漠的人群里,“他”需要香烟”在自己干燥的体内呲呲地地温着小火“。作者通过这两个卑微的小人物用这一点点小火灼痛读者的心,并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沉睡的悲悯。
  • 2015/09/30 16:19:49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朱正安评论了作品《星期二 (一组)》
    可见婉洁内心敏感多汁,她仿佛是只受了惊扰的小兽,字里行间皆是对生活的惶惑不安与无措。如:把冷和眼镜丢弃楼角,吃下夜晚的第二道情绪,沉默无法渗透药性……人或物或事,她笔下都能自如置换身份,都是有质感的生命体。她的身体更是个超级传感器,一不小心字字如针扎到你要害穴位。通篇透着设计观念里那种最要命的高级灰,有观望的冷漠,惨淡的阴郁,潮湿的霉味,贫血的惨白,如受电击的痉挛,激起你灵魂深处一个又一个的颤粟。
  • 2015/09/29 22:09:31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张樯评论了作品《烟,火》
    烟火似乎有两重含义:一是借打火机点烟的表层含义,二是人间的烟火气息。小说与其说是在书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如说是在讲述我们生命中的过客和他们的生活。那些浮世绘的片段以口音不明的况味出现,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中理解他们人生的一小部分。小说简短,试图用白描和客观的陈述来表达人生之不易,但用了大量的修辞描述人物内心,过多对人物内心的表述反而削弱了平实冷静的客观力量,缺乏一种牢牢根植于烟火人间的深沉情感。
  • 2015/09/26 00:56:06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郑婉洁回复> 嗯,你给的建议很中用,其实就是通过一个人物形象来拉开一张盘缠中心的网,感觉通过内心的表述更容易呈现出来这样一种片段,但后面几个评委的评论都给了差不多的建议,确实可以写得更宽的。谢谢哈
  • 2015/10/14 12:26:07
  • 虞宵评论了作品《烟,火》
    文章虽然短小,却以小见大,小故事折射大人生。作者以普通人生活的一个片段,关注我们容易忽略的小人物-环卫工,凭借一个死亡者,折射着五味杂陈的烟火人生。一根烟、一个环卫工,弱势群体,虽没有大书特书,却道尽这世间的艰难、不堪跃然纸上。在拷问这个人世的同时,仍存不灭的希望,为这名环卫工的文学梦,安居梦,也是我们普罗大众的梦,不是吗!
  • 2015/09/18 20:39:51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茨平评论了作品《烟,火》
    这是一篇写疼痛的小说,一个清洁工死了,他被警察找去问话,他跟死者有过一点接触,因打火机有那么一点关系。而他耳机找不到了,是看到报上那则消息,作者将这些相互间可以无关的生活碎片用有点相关的方式联接起来,其实是对生活切片再现。我曾看过王小木的小说,显然,作者与她有相通之处。读完后有点轻微的遗憾,如果再锐利一点。国人的神经比外国佬麻木多了,需要使劲刺痛,才会有点感觉。
  • 2015/09/18 11:01:35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郑婉洁回复> 王小木的小说没有读过。不过确实人物角色还可以再深刻一点,谢谢
  • 2015/10/14 12:15:13
  • 朱正安评论了作品《烟,火》
    截取生活一个片断,没有前因不去深究后果,我们都是这匆匆的路人,看客一般旁观这个世界,有些人有些事,与我们相关,更多与我们不相干,正好组成这个叫“生活”的东西。简洁利索的文字表达娴熟,见微知著,文字老道不着痕迹,却又层层推进,触角一点点深入人物内心。通过生活低层的小人物,在借火和被借火人之间的易被人忽视的互动,流水如镜般映照了许多卑微生命的过客不经意留下的印痕,何尝不代表着这个时代小人物的命运呢。
  • 2015/09/17 15:25:12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郑婉洁回复> 发了作品就跑,是不是很不负责任啊。谢谢各位评委大人的意见和建议,还有好评,谢谢鼓励。
  • 2015/10/14 12:17:52
  • 刘菡萏评论了作品《烟,火》
    我偶尔也抽点烟,但始终不得要领,别人一瞄,也就看出我不会抽烟。我抽的烟,那烟那味都只是在嘴里和鼻腔里过一过,不会深入到下呼吸道的。这篇小说,让我知道了,原来,会抽烟是那么回事。也让我知道了,小小说可以这样来写,可以在短小文字中,把一个时代的小悲剧故事讲到深入骨髓打动人心。
  • 2015/09/17 15:00:01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郑婉洁回复> 烟只是为了给思绪助兴提神而已,不做烟枪哈
  • 2015/10/14 12:16:18
  • 陈彻评论了作品《烟,火》
    邻家写小小说、微小说的作者很多,但似乎都把笔力倾注在讲故事上。其实越是短小,越应该注重细节,努力用细节的光彩去弥补短小结构给故事情节带来的不足。这篇小说几乎把所有文字都放在描写两个人几分钟的交流上,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而交代情节的寥寥几十字也一个字都没浪费,前因后果悬念高潮一个环节也没少,故事的完整性一点也没丧失。堪称微创作的教科书级作品。
  • 2015/09/17 13:20:47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费新乾评论了作品《烟,火》
    小说很短,但精致迷人。就像欣赏盆景,小而工,工而精,精而美。语言漂亮,情感细腻,用的是工笔手法,笔触密不透风、和风细雨,描摹了一个失聪者阶段性的内在和外在,肉与灵。情节隐在语言下面,如冰山一角,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递进。烟与火,抛开寓意与象征意义不谈,单靠文字的感性演绎,也足以让读者体内“萦绕着这低音的烟火声,呲呲的,正温着小火”。 这是文字的烟火与光芒。我得承认,对这样漂亮的文字我没有任何免疫力。
  • 2015/09/17 13:05:41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骚风评论了作品《星期二 (一组)》
    确实是一组性感的诗,就像玛丽莲梦露的嘴唇,你不知道我有多喜欢;而比诗更性感的情绪,席卷而来,语言慢慢地融入,入口即化,而那种腻腻的滋味,慢慢地叩,慢慢地碰,慢慢地滋养,对不起,诗人啊,你在诗外,我在诗中。孔圣人曰:三月不识肉味,此诗之谓也。
  • 2015/09/16 21:08:23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江飞泉回复> 横岗和布吉是邻居,也算是为龙岗加油吧。以前龙岗入决比较少
  • 2015/09/16 16:19:58
  • 郑婉洁回复> 加油
  • 2015/10/14 12:29:23
  • 费新乾评论了作品《星期二 (一组)》
    诗歌可以如此感性,将身体的感受写得如此微妙:身体里雨下得沙沙响,阴时像蕨类,晴时像金属;赤脚贴在瓷砖上,皮肤的战栗通过脐带传到身体内部;睡着的脸色像中午的灰霾,安静得像条死鱼……女性作者的天然优势,就是比男性作者更敏感,更“神经质”,身体的每道闪电都能生成诗句。整首诗的调子生冷、潮湿、阴沉、压抑,诗稿仿佛被雨浇透,都能拧出水来,却又棉里收藏针,时不时冒出针尖般的句子,刺得你内心一缩,打个哆嗦。
  • 2015/09/16 15:29:08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费新乾回复> 我喜欢这首诗,传递给我的那种“打个哆嗦”的感觉。就像我在看苏童笔下的女性时,也被这种感觉击中过。
  • 2015/09/16 15:33:49
  • 高峰评论了作品《星期二 (一组)》
    还没读完1,本来就对诗不感兴趣的我,以为是疯子说糊话胡言乱语,让人完全读不懂,不知所云,但鼠标滚到2竟然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喜悦。仔细阅读:暮光以虹撑起了日头。/公路下着雨,/我们身体下着雨。/走上大路,/听车子碾压沥青拖出长长的沙沙声/听身体里雨下得沙沙声……读完全诗,哇,不知自己是不是神经病了,竟然感觉如同灵魂脱离了躯壳,遨游在太空一样,让人兴奋让人惊讶。原来好诗需要细细咀嚼和品味。
  • 2015/09/15 23:16:16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郑婉洁回复> 心灵的节奏和身体的节奏。谢谢朋友
  • 2015/10/14 12: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