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评委王国华提名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2015/9/30 11:20:27|阅读57181次|作者:秘书处

1、再见,固戍》     段作文

“离这里最近的工业区在107国道旁,好些厂房都年久失修,低矮破旧,要么改装成了别的行当,要么空着。”还有,主人公所在工厂因为上游的钟表厂倒闭而没了生意,这些都是大背景。打工者是这个洪流中的浮萍,所有经历都非自己可以把控,但心境却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感受而不同。这篇跌宕起伏的典型的打工文学作品,将群体性迷茫通过个体的感受准确描述了出来,堪为本阶段经典作品之一。强烈推荐。


2、从深圳到石节子村有多远》     婉君

表面上是清淡,下面涌动着各种各样复杂的情绪。爱情、事业、梦想等。笔法有点像民国期间的废名和无名氏。故事是深圳的故事,但这样的笔法在深圳火热的氛围内似乎是个异数。提名这样一篇作品,可以丰富社区文学大赛的种类。


3、深圳改革开放纪念物》     伟彬  

股票、撰稿人证、工作证、BB机、边防证、加薪通知书、暂住证,这些词汇在打工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而作者将这些整体组合起来,却比一篇小说来得更真切、带着血丝;比诗歌来得更厚实,贴着地面。它符合我对一篇好的社区文学的想象:平实、纪实。在我看来,朴拙也是优秀文笔的一种。这组作品每一个故事(纪念物)后面都有人的身影,即作者本人。因此,这些纪念物不是蜻蜓点水式的,而是个人化的,且有代表性的物品。


4、龙华笔记》     孙海涛

这组诗歌从内容选择上讲,写龙华,不再是常用的、表象的地点或景物,而是深入到更具体入微的生活,药片、雾、落花、雨,以及更远的故乡的山和芦苇荡。其实这种日常化写作让作者跟龙华的关系更贴近了——它是一个龙华人的内视。从文笔上看,“我可能在礁石上滑失也可能/俯身摸见了海水”这类文字比比皆是,词句的信息量够大、文字的延展力也不错,属于比较成熟的诗歌。


5、布吉城寨》     张夏

一个地方是否引起关注,地域、建筑只占一小部分。首先是这里的人,其次是这里的历史,再次是围绕这里的人和历史引起的话题。这些东西才会使一个地方被恒久关注。布吉地方不大,建筑曾一度混乱不堪,但这里的人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和记忆,这便有了可以从各个角度切入的话题。张夏用小说作家的文笔,用带着体温的文字,写下了这些相对丰富全面的感受,给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布吉的文本。挺好。


6、消失的电梯》   游利华

写中长篇小说,可以老老实实讲故事,写小小说和短篇小说最好有隐喻。否则小小说成了段子,短篇成了“故事会”。我从头至尾就把本文中的电梯当成了叙述中的一个道具,一个隐喻(如同结尾那个消失了的钟,忽然插进来的人物“刘半仙”),它的问题解决与否,和美国订单解决与否,同等重要又同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都是本文必需的元素,让一个短篇承载足够多的信息,让小说更加丰满,让这篇小说要表达的生活更加多元、真实。


7、十张边防证》     东篱

如果我说,每一张边防证都有一个无奈甚至屈辱的历史,也许绝对;但把边防证当成美好记忆的,却一定不多。如同粮票布票一样,它们都是历史的疤痕。这段历史过去了,却不应该被忘记。作者这篇文字从个人经验推及边防证的带有若干共性的故事,还算不错。只是文字有点短,内容似还可以再丰满些。期待作者通过其他方式弥补一下。推荐先。


8、比比李奇幻历险记——写给我们的女儿》      笑笑书生  

当年读梁实秋翻译的《彼得潘》,惊艳于其想象之奇特;再看前几年拍的电视《巴拉拉小魔仙》,感觉也就是那么回事。其实,它们并无高低之分,我女儿喜欢小魔仙,与我喜欢彼得潘乃异曲同工。孩子的判断与我们的判断不同,但或许更重要。我要说的是,应该鼓励大家多写一些纯粹“传播正能量”的童话。它们的想象力可以给孩子们奠定一个根基,他们渗透的价值观可以给孩子一个基本的认知。当然,前提是文本要顺畅、耐读。笑笑书生做到了。


9、下等车厢》     陈雁  

虽然没有“下等车厢”这样一个词汇,但社会阶层客观存在的不平等,已经将人以及与人有关的一切事物分为了三六九等。“下等车厢”是社会洼地,得以接纳各个阶层,各种生存方式。它们在这里汇聚、碰撞,容易看到各种矛盾。作者没有明着写矛盾,而是写“启发”。其实,这里的启发,本身就是矛盾,与主人公生活认知的矛盾。和谐车厢内的冲突极具画面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多样、复杂。


10、祝你生个大胖小子》     清如海兰

是不是在很多人心里,都存在着这么一个错过(甚至连真正的错过都算不上的错过)? 是不是每个错过,都是最无法触碰的记忆?像一块疤,不摸的时候痒,摸了以后会疼。 是不是每个错过,都只在年轻的时候发生?过了三十岁,每一个事件都不可避免地牵扯上利益和算计。 是不是所有的错过,都脆弱得经不住追问?因为追问后,发现还是自己已经拥有的那些东西最踏实?让你重头再来,你还是会让错过的错过……


11、奇葩处处在》    郑荣

一篇好的小说,文字最好有张力有弹性。而这篇并无弹性的小说却能吸引着我一步步读完,恰说明文字有各种可能。拿作品的第一部分举例,如果没有结尾几段,前面绝大多数的描写像流水账,而陈娟婚前表态的四个条件,峰回路转,一下救活了前面所有的文字。另外,我对作家的专业背景抱有期待,余华做过牙医,阿乙做过警察,郑荣也有医学背景,作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总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体现出来,而这些专业知识比春秋大义更有意义。


12、舌尖上的诗》     李双鱼 

李双鱼的日常化写作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 我看重这些蔬菜及植物后面的信息量——即阅历和情感。双鱼通过几个词句的组合,将一个个情节告诉我们。使用文字堪称娴熟。应该说,国内这样写作的诗人不在少数,但深圳寥寥无几,而双鱼又是较出色的一个。


13、以舞入道》     刘菡萏

信仰危机这个词已经很俗套了。但信仰问题,心灵的皈依问题始终困扰着都市里的人。深圳题材电影《亲爱的》中,一群寻子的男男女女一起拍手高喊“鼓励鼓励鼓励”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几乎是深圳独有的某种方式。刘菡萏的《以舞入道》敏感地抓到这个“点”。在全民下意识地信仰“金钱教”的前提下,我同情乃至理解任何尝试。尽管他们最终会以各种方式被曲解打击,但谁能给我们哪怕是暂时的止痛?


14、历史纪实:皇岗公园今昔》     道长

深圳的历史还很短,一个公园及其所在社区的历史更乏善可陈。道长能挖掘出这么多东西,说明很多事物也许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这篇文字成功地把一个社区写活了。忽发奇想,如果有人能静下心来一个公园一个公园,一棵树一棵树地写下去,凑成一本书,也许比那些宏大叙事模式的整理更有意义。宝安有个作者徐志鹏,在沙井寻访古井,写了一百多口井,我还在报纸新闻版面上为其连载过。徐志鹏和道长都属于有担当有坚持民间记录者。


15、 【系列散文】病区——始于疾病,止于思想》      张谋  

这个世界上,两个地方可以改变人生态度:一个是病房,一个是监狱。其实,一根扎进脚掌上的木刺就能改变人的想法,让一个安静的人变得狂躁。人类之脆弱略见一斑。我们这些幸福的、平静的人平时接触最多的大概就是病房,可惜,很多感慨随着病愈出院而烟消云散。张谋用这么长的文字表达这么多的想法,说明他沉进去了。沉浸、自拔之间,世界已经变了……


16、楼道口》     骚风 

邻居也许貌似是我们最熟悉其实往往是最陌生的一个人群。人们常说的“邻家小妹”应该是三四线城市或者乡村的“邻家”,跟深圳这个一线城市完全不搭界。作者骚风将这个“陌生”呈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观察力不可小觑。本文好看,耐读。推荐。


17、龙华,短歌行》     蒋志武  

除了叙事诗,诗歌多是断断续续,若隐若无的情绪,“辗转漂泊的青春/我学会了在返回的车轮之中停歇”,“青春就甩在流水线上/谁愿意搬走,谁就写下名字”,这些断断续续的思绪,在志武的笔下,汇聚成了一条河,这里面有对故乡的怀恋,有对现实生活的描摹,有对未来和过去的打量,我将之归纳为漂泊心态。即便作者是无意识为之,而这种情绪却击中了我。因此,深圳的很多异乡人都从这些诗句中多多少少找到自己的一点影子……


18、生存》     十十

对十十的小说一直抱有期待。她的作品充满了烟火气——不成器却有了外遇的老公,不修边幅的家庭主妇,叛逆的女儿,仿佛身边随便拽出一个人,一个家庭来,就能对上号。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能吸引着读者耐心地读完,就在于其烟火气。如果把十十的小说收集起来,凑成一本集子,就是一幅当下深圳生活的风情画。既不居高临下,也不矫饰。是真正的、素描式的风情画。 期待将来有那么一天看到这样一本集子。


19、涂超美的个人历史》     谢端平  

逃港是深圳人的痛点,也是一个时代的痛点。本地学者和作家们以此为题材,写过不少文字,但特别有影响的不多(甚至没有)。本篇小说也算其中之一,文中主人公涂超美逃港成功,后回乡创业。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的原始积累就靠这些真真假假、鱼龙混杂的投资者完成的。在这些人中找出典型性人物来似乎不难。本篇文字塑造的这个典型人物还算完整,但文字稍嫌粗糙了些,还需打磨。


20、三城小记》      七里老塞

深圳人的公益情怀在全国大概都是一流的,资助或收养贫困家庭中孩子的事例也不鲜见。这个题材不错。塑造的主人公方洋飞温暖、完整,堪为深圳公益人物的代表。不足之处是小说味道太浓,特别是作为反面人物的秘书,显得有点为反面而反面。


  • 标签
  • 大赛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