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评委朱铁军提名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2015/10/1 23:42:30|阅读60950次|作者:秘书处

1、与荣格的一次雨中约会》      曾楚桥

连续两年看到楚桥这种带有浓烈个人标签的作品,已经不觉得新了。看到“荣格”,又看到“爷爷”和“你”,便惯性地想要找找有没有佛洛依德,有没有“弑父”和“长子的背叛”等精神线索。然而试图解读的过程,无疑是个否定/怀疑/揣度的循环。循环两遍,不禁虚无漫生。索性,剥光。可剥光了“荣格的新衣”之后,得到的,竟是一种失去。这种失去让我的阅读充满忧伤。从评委立场,这个提名没有异议。但转读者身份,我的内心是嘈杂的。


2、以舞入道》      刘菡萏

这是一篇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小说。静妈的人物形象塑造、讲故事的叙述手法、某些细节的闪光之处、深刻的社会意义思考价值等,都可以充分地让我们看到一个进步明显的菡萏。评委和文友们都给了许多溢美之词,作为后来的观者,我就不多夸了,附赠几盆冷水吧:想实现太多,也露短太多;控制节奏,张弛收放,浓淡相宜,是结构方面的课题,这篇小说如大炮轰山,炸得飞沙走石,尾巴也太粗了些;若能再修炼好语言,将会锦上添花。


3、消失的电梯》     游利华

因为无法藏拙、不允许犯错,短篇比中长篇更难写。这篇短小说,功力毕现。电梯作为带有隐喻性的介质,将一个布满压抑临界与失控危机的城市像素无限延展,你会在作者不动声色的叙述中看到无数消失于微处的隐秘符号,被工业吞噬的村庄,跑死的半仙,无踪的姑娘,纯粹青白的时代与梦想,以及城市冲涌着的不安、自欺欺人的职场、面目模糊的邻人,一切都在时间的推进中飞速雾化直至再次消解。所谓静水流深,此文写得从容洗练,成熟沉稳。


4、再见,固戍》    段作文

作为一个偏爱节制的编辑,读完这篇长文后连我自己都吓得不要不要的。因为它不是太祖长拳,也不是凌波微步,而是连绵不绝力道始终的一组化骨绵掌。说实话,从文本情绪的角度来说,重复且庞杂。但是,它却给予了我这个清晨最动情的阅读。从未去过的固戍,语感坚硬的一个模糊地名,在老段的笔下有了生命般的体温。此时已不再需要诸如苦难/生存/挣扎等大词儿来诠释这篇作品,文学之于生活,无非一支铅笔,黑白之间充盈的,是无限真实。


5、生存》     十十

能够细腻地叙述琐碎,绝对是一种能力,这如同用主厨的心去做一碗蛋炒饭。但是我更加相信这是作者的一种写作的本能,一种植根于生活本原层面的不加以花哨修剪的质朴的叙述本能。烟火俗尘,锅碗瓢盆,蜗居小民,市井生活,《生存》可谓以点入镜,生动地描摹出一幅生活原态的图景。这座号称中国最有活力的年轻大城,不知有多少的阿彩们,正经历或趋向着极为相似的人生。可以说,阿彩的人物与故事是极具标本意义的,读来令人唏嘘,推荐。


6、所有关于植物的驱壳》     浅尘尘

读到浅尘尘几篇入围小说,觉得很惊喜,读完其全部海选入围的小说后,又觉得很遗憾。感觉这个拥有极好语感、剔透文字的作者,好像不怎么会写小说。而且作者的语言极具辨识度,具有一种无法消散的阅读后味。直至读到这组诗,终于豁然。诗性是灵魂一种,语言停止的地方,言说出无尽秘密,放逐于叙述中,依然难掩华光。评赛之前,便读过作者许多诗作,只是非此笔名。浅尘尘的诗多以植物为意象,如秋晨微凛的风,清冽邃深,已然自成一家。


7、【系列散文】病区——始于疾病,止于思想》     张谋

在我们的物理世界,通常是看不见精神的,因此有了艺术这种抽象的非物理存在。在我们的物理肌体风平浪静时,艺术是主动被发散而出的。而疾病作为具有切割作用的介质,破坏了物性的外壳,艺术因而被释放成为某种被动。所以我们会言及灵魂,说到精神;所以我们用文学来表达内我的时候,通常都是另外一种“疾病”。张谋的病区系列让我看到了精神的纵深和文学的生命性,物我相叠的边际,是精神的无尽恒途,始于疾病,却永不会止于思想。


8、天堂鸟》     安小橙

看似轻浅的情节中隐藏着处处玄机,安小橙对分寸的把握可谓驾轻就熟。这是小说写作中较为难能可贵的技能,往往点到为止比招式密匝更具有叙述势能。天堂鸟篇幅不大,却将几段复杂的人性关系巧妙地溶解在漫不经心的场域中轻缓陈述,借由剧本中女人的台词,我终于看到了这人生的面目,不着痕迹地在一个阅读者并不会很在意的位置道出了此文的核心意图。所谓写作的成熟,可能首要的一点便是,除去匠心。


9、雨夜》    姚志勇

雨夜,暴雨凶猛,欲望粘稠。一道闪电嗞~的一下,把整个大地照亮了,作者是营造场境的好手,镜头切转与人物描摹都用力均衡恰到好处,这使得小说的画面感十足,并且情绪气氛也建设得浓烈扑面。情节并不复杂,却颇有阅读引力。叙述至中途时,主角被调离,原本属于围观身份的两个协警却转换成了灯下演员,这种力的挪移进一步加强了欲望的浓度,是狡猾且有料的手艺。我原本以为结尾会安排男人强奸呢,收得有小意外且略着急了点儿。


10、布吉城寨》     张夏


这篇非虚构断断续续看了两天,最多的感慨是文字以外的。开篇之初张夏便说,我是布吉人。这让我有些慌乱。深圳,深圳,每当我念及这个城市,都很少带有具体的温度,尽管十余年与她朝夕相对,却依然犹如新客。如何热爱一座城,张夏用饱满的情怀书写了她的回答。两万余字的笔墨,布吉的轮廓被以几近全景的模式徐徐展开。我更喜欢文中人物的部分,他们不禁让我想起一部记录片《浮生一日》,正是无数的人的日常,组成了城市的生命拼图。


11、意料之外》      无影

无影的小说总是有暗流涌动的力道,她擅长于将叙述控制得平静客观,将叙述者的成分最大化地隐埋起来,让文本自行产生磁场与辐射源,而其内部的放射性则因此获得强大的增幅,使作品拥有较为厚重的思想纵深。城乡差异化的矛盾冲突,老人与子女同住后的另一种空巢状态,原本不是什么新颖的题材,但这篇小说却用悲悯的情怀写出了新的文学意味。惟一的遗憾是结局的处理虽然有突变和意外的戏剧效果,但并不是最佳选择,有猝然自尽的缺憾感。


12、出城》     老痴

这篇的提名入决属于一见倾心,语言好玩有趣,简致却有劲儿,行文间充斥着一股漫不经心之气,但是结构却一点也没散掉,属于有智慧闪光的随性类型。在我的阅读口味看来,这是一种高级能力。像成龙的电影,跟头把式的好像没什么招数,时常打不过还要逃跑,但却总能将对手反复撂倒。说白了,有本事,还灵巧。中年男人的深圳日常,破车房贷儿子老婆,暧昧欲望压力烦恼,通通写得跟没事儿似的。四两拨了千斤,游刃有余。老痴不痴,挺老道。


13、忘忧草》      柴火

说到忧愁,男人用杜康解忧,女人则选择了忘忧。本质其实很近似,都是一种逃避。乔莎、“我”、以及“忘忧草”,都选择了殊途同归的方式,为自己建立了一套看似正确或最佳方法的人生逻辑,进而对自己催眠与逃离。无论是乔莎的自我麻醉,还是我的出轨保鲜,还是忘忧草的忍辱负重,都准确地描摹出了现代女性的情感状态与病灶。小说的语言活泼中有踏实,叙述控制得比较平稳,结尾其实不用让家里冒出一株忘忧草,戛然而止也很好。


14、替代者》     徐建英

故事构建得不错,人物命运随着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一直在转换,德顺从老实腼腆的农民工变成了哑巴,又因哑巴变成了小偷,小偷良心发现遇见了命中注定的女人,本以为寻得归宿却又失去了所有遭遇骗局,一系列的转承突变处理得自然顺滑,这是文本叙述的成功。略显可惜的是语言有些粗糙,结尾依然采取了某种思维固向,回归到了温情层面。有没有一种可能,不妨大胆破底,继续决绝下去,或许会更具冲击力。虽然如此,但毫不妨碍这是个好故事。


15、列宁的故事》     杜文瑜

列宁同志已经不咳嗽了,他已经不发烧了!列宁离开了妻子,送别时与她吵架,而不是告诉她,不要哭不要难过会有的会有的面包会有的;列宁在城市与一条狗厮守,在工地上做炊事员、指鹿为马、喂饱饥饿;列宁怀揣一颗种子算数着十二个月份,在异乡等待他的兄弟。列宁作为一个古老而鲜红的意象,一个被不同时代赋予无尚与可怜的隐喻,成为一个南下深圳的打工仔,敢把诗写成这样,藏在邻家一隅,瓦西里高喊道:不要挤,让列宁同志先走!


16、纸蝴蝶》     欧阳德彬

若要变成美丽,是否先要经历丑陋,美丽往往都没什么用,但是却比有用的更有用。文学院在诸多大学学科中,实在是个诡异而荒诞的存在,当文学变成一种学术,便已经和艺术分道扬镳,然而更为荒诞的是,信仰艺术的自由的个体在对学术场抵触与鄙夷之后,却又往往无法抗拒那个圈子能够给予的某些以牺牲信仰和自由为代价的好处。欧阳德彬的小说已经极为成熟,是学院派中不可多得的有独立特质的作家,我想他下面需要的,应是如何突破自己。


17、铁皮屋》     非思

进入提名季之后,铁皮屋是我第一篇阅读的入围作品,直到即将截止才终于读完。多年编辑的职业病,习惯于字字句句地看,阅读速度很慢,说实话,过程真是并不怎么轻松。借用费新乾的一句评语,作者真是沉得住气。如此量级的大纪实文学作品,居然叙述得像不剪辑的长镜头一般。然而,它所造就的效果却是无比真实的还原和强烈的代入,几乎每个深圳人都能从中找到大量的共鸣和同质的感触,从这个意义来说,铁皮屋堪称一部深圳民间记忆史。


18、祝你生个大胖小子》     清如海兰

很多时候,打动阅读的,往往都不是技巧。这篇短文写得清淡含蓄,无论是情节还是写作的手艺,都没什么特别耀眼的地方,但是却如一滴清秋的朝露,微凉而剔透,触动心灵。读这篇短文时,不禁想起甜蜜蜜,想起假如爱有天意,那些让人欢喜又悲恸的影像,以及那些久久不能消散的忧伤。这也就是小说的另一种成功。诚然,这篇作品还有些可推敲的地方,比如结构还可以再精细点,语言还可以更细腻点,标题可以换个更有意味的等等。


19、从深圳到石节子村有多远》     婉君

这是一篇不怎么接地气的小说。文艺女青年在书咖,写写作,读读书,好像衣食无愁,然后弄个文化公司玩玩,到艺术农村拍个纪录片,和导演一联系,就卖了版权。穷村子,农民都吃不饱,却因为艺术家村官的熏陶,变得文明起来;后来下乡放的电影都是艾未未/李沛峰/加列夫,我不是很确定农村人会真心喜欢看这些。作为一个洗手老文青,我都有点害怕了。但很显然,这是这一篇比较成熟的作品,希望作者能够落地扎根,创作些更具诚意的故事。


20、光芒》     周威洁

提名季即将结束,我手上还剩一个名额。看到这篇之前,刚读了520微咖赛启动公告。老亨说,传统文学审美标准有可能将全民写作导向象牙塔,真正好玩有创意的文本可能根本无法呈现。因此,我忽略了这篇小说所有文本价值上的考量。这是个温暖的故事:出狱后的文昊加入公益组织,学习“与黑暗做朋友”,为盲人讲解电影。他用声音作为盲人的眼睛,带着他们,感受世界的光芒。我很感动。尽管他写得还很稚嫩,但它已足够值得成为美好收官

  • 标签
  • 大赛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