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评委费新乾提名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2016/9/30 16:04:30|阅读63356次|作者:秘书处


1、《我们都是可耻的》          无影

无影的确没有让人失望。继《触摸》后,这篇《我们都是可耻的》又找到了那种小说的节奏和语感,那种“无影式”的叙述。小说非常压抑,开场就是长镜头特写,主人公如临深渊,对回家的恐惧、沉重,无力前行。摇摇欲坠的婚姻,无休止的语言与肢体暴力,备受摧残的身心,无影没有任何回避,直接正面切入,甚至有些地方过于写实,让人产生生理上的不快,比如有点变态的性描写,那种镜头语言,直观地呈现,大胆而残忍。作者足够冷静,就像外科医生,用尖刀一点点解剖生活,解剖失败的婚姻标本。这篇小说和《触摸》是相通的,它的语言,它的叙述,它的气息,它的体温,是一脉相承的。这种写作特质,我希望无影能保持下去,并彰显成自己的风格。


2、《木马》         卫鸦

这篇小说无疑是篇力作。卫鸦驾驭文字和构建情节的能力,可谓炉火纯青,所以整个故事读起来很流畅,伏笔、转折、高潮,起承转合,都很漂亮。难得的是有温暖的基调,人性的光辉在故事的反转中,照亮了普通的小人物。我始终认为文学的普世价值是审美,揭丑和审丑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和工具。文学可以写人性之恶,甚至将其推到极致,但这恶中还能开出人性之花,就像在灰烬中葆有火种,如果呈给读者的只是灰烬,文学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3、《全家公敌》        张夏

张夏每年参赛的小说都写得相当扎实,她这篇《全家公敌》一发上来,我就注意到了。就算我不提名,肯定还是有评委慧眼识珠的。柳正直因沉溺于做善事,而被全家视为公敌。柳正直和家人,特别是其母亲的高度对立与冲突,这样的情节设置富有戏剧性和张力。最后的结尾略带黑色幽默,被视为不孝的逆子反而是唯一的为父扫墓者,反讽的意味显而易见。张夏笔下的人物有点夸张,特别是柳正直母亲的首次出场,非常夸张的骂人,带有表演性质。这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整个就是一场戏,演戏的认真,看戏的热闹,一地鸡毛,不可收拾。张夏成功地写出了“喜剧式的悲剧”。


4、《我要自个儿待着》         笑笑书生

书生终于老实地讲了一回故事,没有《关不上的门》那种天花乱坠,十八般武艺全上,而是扎起马步,按着规范动作来耍。这也算是他的一个尝试吧。这篇小说可以和无影的《我们都是可耻的》放在一起来看,同样是写不幸的婚姻,无影用的是阻击枪,瞄准一点,不及其余,力求一击毙命,毕其功于一役;书生用的是机关枪,突突突,一连串,射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很难说两者哪个更高明,都是高手。高手入决,龙争虎斗,精彩还在后头。


5、《夕阳以西》         许媛

许媛的文字是唯美的,带着女性独有的呼吸与节奏。我知道她微咖写得好,没想到她的短篇小说也写得如此之好。这篇《夕阳以西》惊艳到了我,这样温婉、精致的文字,不疾不徐的节奏,14路车及终点的想象,到最后的谜底揭开,像一件完美的工艺品,需要静下心来,细细欣赏。我个人偏爱文字漂亮的小说,不是刻意堆砌出来的漂亮,是那种精心打磨、句斟字酌的漂亮。如果一个写作者,对笔下的文字不负责、态度马虎,能写出什么好的作品呢?


6、《阿贞的肚子》         老痴

老痴这个故事真是司空见怪,说白了,就是上司搞大了下属阿贞的肚子。但故事的叙述却摇曳生姿,别出心裁。从同一个人,分出两条线来讲述,好像精神分裂出一个自我,一个他我。以自我的角度,来讲述他我的故事,而且不做作,不勉强,天衣无缝,这就是老痴的功力。“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文中的“我”既是当局者,又是旁观者,于是这个简单的故事,就不是一碗清水看到底了,而是有了深度,有了热量,有了各种混沌,欲语还休。文中的老板口头禅,把鸡巴割掉,也就是炒员工鱿鱼,很黄很粗暴,但这粗俗倒也符合身份,直接粗鲁,金钱为上,哪管他人死活。把怀孕的阿贞鸡巴割掉,这和阿贞以小三身份,被上司搞大肚子一样荒谬而残酷。之所以说阿贞被上司搞大肚子荒谬,是因为这件事进行得明目张胆、正大光明,当事人表现得理直气壮、旁若无人,同事表现得熟视无睹、见怪不怪。如此社会,难怪小三当道。


7、《时间坚硬》          哥萨克人

好吧,这篇小说是绕不过去的,迟提名不如早提名。《时间坚硬》可能是我目前看到的情节性最强的小说了,很适合改编成影视剧本。夫妻来深圳后的种种奋斗、挫败、背叛、伤害,以及坚守、反抗、挣扎、无奈,演绎了一出深圳小人物版的“欲望都市”、“罪与罚”。这篇小说是典型的故事片,以情节取胜,无巧不成书,种种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生命不止,折腾不息,就地取材的深圳样本,倒也名副其实。只有深圳,才适合演绎这种爱恨情仇、财富人生、底层奋斗、大起大落。这篇稍显不足的是,情节推进得太快了,太影视化了,故事化了,反而削弱了其文学性。


8、《深圳草人》             水去先生

水去还是那个水去,写的文章还是那个味儿,感觉是用弹琴画画的手来写烟火、草民,所以再俗的生活到了他这里,也有点“清明上河图”的味道了。这一派热闹,人物众多,小摊贩与鬼佬共存,一点也不违和。水去算是个人精了,三教九流,都能成为朋友,所以得以窥见千姿百态人生,领略万千世界风采。水去的观察能力一流,用文字画出的那一幅幅人物肖象,都活灵活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好在文笔洒脱,不然这么多人物,非得乱成一锅粥不可。


9、《二十四个圳事:从大寒到立春(组诗)》      江飞泉

飞泉真的是高产,小说、诗歌都出手不凡。这组《二十四个圳事》写得气势磅礴,诗情澎湃。看这组诗,感觉一下子回到当时看笑笑书生的《关不上的门》,同样的才气横溢,十八般武艺尽现,语言天花乱坠,精彩词句纷呈,让人眼花缭乱。从形式上,从技巧上都趋于完美。文无定法,当作者将文字表达推到一种极致,这也是一种成功,或许有炫技之嫌,或许有形式大于内容之弊,但终是瑕不掩瑜,遮掩不住文字的光芒。只是以作者的才情,还需要为诗歌注入更多的感情,就像《冬至》那首,有血肉体温,有眼泪心跳。另外,作为组诗,是否能做到一个整体,做到1+1大于2?这很重要。


10、《植物的天真与自由(组诗)》           浅尘尘

浅尘尘连续两年,都拿出一组植物诗来参赛。这个女人真的很喜欢植物,她说自己本性像草叶,她“不顾人世,向大自然寻找安慰”。她的诗歌简洁、素净,有禅意,有哲思,如流水倒影,如清风明月。这些诗的意义/随遇而安的种子/在任何一个地方遇见/诗也如此/在音调中呈现,在自然中念起/在喧嚣与孤寂中觉知。遇见这些诗,邂逅宁静的美好时光,与植物为友,沉溺于自然,于生活在深圳的红尘中人来说,不啻是侈奢的享受。


11、《枕歌待旦(地铁工人专题长篇组诗)》       云替

这组诗歌是劳动者之歌,更具体点说,是地铁工人之歌。这组诗打动我的,在于作者那力透纸背的激情与力量,那种粗糙、不加修饰的诗句,那种直接凭本能和热血写下的诗句,凝结着来自一线工人的热腾腾的血和汗,梦想、奋斗,日复一日的工作,显见一颗地铁人的赤子之心。这组诗歌是完全贴着地面来写的,它少了些郑小琼的那种沉重与疼痛,多了些昂扬与激越,发出新生代打工者的声音。这种正能量、大气、励志而不矫情的诗歌久违了。当然它的缺点也很明显,粗糙、表层化,不够凝炼、含蓄等等。但胜在激情与热血,不管不顾,一吐为快,初生牛犊不怕虎,不讲什么规则,我手写我心,这种原生态写作自有可贵之处。


12、《老实人》           王建荣

《老实人》写得不“老实”,通过简单的情节处理,切入人性深处,就像做一个微创手术,表面开的口子小,但下的刀却深。写人性的蜕变,如蛹化蝶,这个过程本身就足够迷人,再加上故事剑走偏锋,偷窥、恋乳狂,真是活色生香,但作者显然不是为了猎奇,而是探究人性之幽微。主人公从浴室偷窥到博物馆欣赏名画,从恋乳之画到最后性之交融,挣脱“老实人”的人性枷锁,释放天性。基调先抑后扬,故事渐渐走进高潮,并止于高潮。写人,写人性,不浮于故事表层,才能使小说耐读,有味道,有嚼头,让人回味。不然就是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就是肥皂剧,看时热闹,看后就忘。


13、《二十八个深圳年轮》            柏亚利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非虚构,二十八个深圳年轮,是作者生命中的烙印,无法抹去。平实的文字,生动的细节,叙述着这似水流年。因一次被偷,阴差阳错来到深圳,经历工作、生活的历炼,文学和商业成为支撑“我”前行的两个支点。深圳打工文学发轫之作是林坚《别人的城市》,深圳始终是他乡,第一代打工文学的“无根”性特征由此凸显。随着时代发展,对深圳的书写更加深入,从他乡到故乡,从他的城到我的城,这种书写使深圳文学找到了“根”。对深圳的文学书写应该与时俱进,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真正与其“同呼吸、共命运”。以局外人的身份来书写深圳,总有隔靴搔痒之嫌。另外,谈一下非虚构,它是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强调作者以个人视角进行完全独立的写作。呈现独特的个人经历,让读者收获不同的人生。社区文学大赛的主旨“为社区立传,为民生著史”,也是在彰显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性。


14、《深圳诗卷》          程鹏

程鹏的诗歌叙事,不是于坚、伊沙的那种口语化,也不是藏棣、王小妮那种学院化,他自成一派,不苟且,也不高蹈,重要的是还不“装”。读过太多云里雾里,“装”得厉害的诗歌,对这种真诚、自然,脱下假面具的诗歌,尤觉得可贵。他的用词看上去都很平淡,但却经得起咀嚼,越嚼越有味道;明明在叙事,在书写日常生活,但却饶有深意,比如“沙滩上有人把自己埋在这里,我埋着我的朋友”,从平常中写出不平常,这是一种能力。


15、《念桥边红药》             刘菡萏

菡萏转型做编剧后,文章果然有点影视化了,长镜头、短镜头、特写、聚焦……戏剧性十足的情节,国外国内的情景切换,活活一部现代都市爱情剧。故事整个调性很小女人,也很小资。那些爱恨情仇离我们的生活似乎远了点,但这戏看着却也精彩。文无定法,文学本是无中生有,只要能自圆周其说,怎么编排就看作者的能耐了。文学向影视靠,强调画面感与戏剧性,这也是一种写作方向。文学没有边界,任何形式都可以尝试,只要是真诚的。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文学形式是多样的,多尝试一些写作的可能性,多突破一下自己的写作边界,这样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16、《盼》         赵静

这是一篇勇气、不妥协之作,行文就像一列火车,顺着一个黑暗的方向,几乎不做停顿地飞驰。家庭矛盾从一开篇就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作者有一股狠劲,没有任何遮遮掩掩,而是把伤疤连皮带肉地揭开。这种掏心挖肺似的写作,具爆发力与感染力,将事件推到极致,不仅是对作者文笔的考验,对作者心智、情感也是一场大考。有些作者可能避重就轻绕过去了,而本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避轻就重,正面强突,勇气可嘉。


17、《大女人》          电击

这篇作品让我感兴趣的是题材,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在现代都市越来越普遍,前不久明星乔任梁就是死于抑郁症。作者选取一个个鲜活的典型病人,用纪实的手法,将心理疾病背后的故事合盘托出。作者如果不是亲历,那应该是做了比较扎实的案头工作,显得专业和懂行。就像东篱的《冷焰》,行文中涉及到一些颇为专业的医学知识,但并不显生硬,而是很好地融入情节当中,使故事更加丰富、立体、可信。小说到最后,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使文章在整体灰暗的调子上多了一抹亮色。


18、《回家》     笑谈一生

少见的佳作!全文四万五千多字,但文气贯通,从头至尾,作者都很娴熟地驾驭着文字和情节,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到结尾还能甩出一个高潮,亮个彩,显示了作者扎实的写作功底。题材聚焦当下深圳,浓墨重彩地写活了夏风、李晓媚、陈音乐等职场中人,更成功塑造了薛素萍这个潮商。写深圳,潮州人绕不过去,正如文中所说,深圳如果没有潮州人,这个城市会有一半的灯暗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篇有着纯正深圳血统的小说。本文的题目稍显平淡,和文章不相称。另外,文中政治性的一些调侃,如无必要,都可去掉。行文可以更干脆利落一点。


19、《流离失爱》     叶瑞芬

叶瑞芬的《流离失爱》看过有一段时间了,现在翻出来,还是那种阴郁、压抑,像乌云压城,充塞着暴雨前的沉闷。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我”的感情受挫、流离失爱,也脱不开这七苦。今年的大赛,我看了太多描写失败爱情、破碎婚姻的作品,看来这是普遍现象了。文章最后走向阴郁而吊诡,特别是那句似有所指“你掀开那张沙发的肚子看看吧”,里面会藏着一个男人的尸体吗?这个处理有让人悚然心惊的效果。这篇作品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对一个女人的心理刻画颇为细腻,就像一口井,深不见底。我特别欣赏那个结尾,伏笔千里,高潮突起。让我们打开沙发看看吧。


20、《乘愿再来》      严仕英

如此诗意、轻盈、干净、剔透的小说,就像一滴水,没有任何杂质,入世的佛,出尘的心。这是想象的结晶,这是唯美的高蹈。佛乘白马而来,经过人间烟火,“就像一面妖镜,观至每个平静心灵深处的微澜”。这是一则城市的禅语?寓言?童话?无法归类。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读到这样美的文字,不觉得庆幸、欢喜吗?看看我们的文学,有的还在地底下,有的习惯贴着地面,有的在半空飞翔,有的则是翱翔宇宙太空,视野多大,格局就有多大。本想把最后一票留到截稿后,但看到这篇小说,忍不住了。以唯美、诗意作结,骑着白马,乘愿而来,度人而去,算是个意外的圆满,是个小确幸。



  • 标签
  • 大赛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