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全同意蔡德林评委的评价。这篇作品,可以视为一篇纪实文献,也可以视为一篇大散文——不同于大家习以为常的那种带有文艺腔的所谓“纯文学”类的散文。写好这类文章,对作者的语言、选材、思辨、视野、分寸感,都有很高的要求,并不容易。若干年后,邻家的大部分小说、散文、诗歌都会被湮没,而青桐的这篇大散文(兼有教育文献价值、社会学价值、文学价值)也许可以流传下去。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感谢评委的精彩点评以及提名,这篇文章的本意记录一下生活,没去想过流传的价值,说实话文字也不够精美,但还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看见
  • 以现代人的视角书写、展示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是这篇小说的灵魂。治心病,是一个由头;旅游,是一个外壳。由头和外壳为灵魂服务。小说的对话有看头,其中藏着不少金句。爱情、友谊、亲情、职场等维度,很生活化地融合在小说里,让小说兼有现代与自然的气质。谢龙的小说,是真正写城市人、现代人的小说,而不是写穿着城市马甲、骨子依然属于农业文明的伪城市小说或伪现代小说。在深圳,这样的小说应该更多一些才好。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感谢孙老师的鼓励,谢谢
  • 小武在不同的城市流浪,牵过不同的手过马路,买米,买床。很多时候,出租屋就像幸福终点站,承载了他的快乐哀伤。在杭州……回到故乡,父母坟茔荒芜,祖屋倒塌。墙上父母的那张合影,被雨淋成一片空白。那是他失落的记忆,也是他失落的城池……人在旅途,一生漂泊,不知何处是故乡,一个男人的中年,游子读来不禁潸然泪下……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文夕老师,秋安
  • 貌是幸福的中产家庭,女主人努力维持着中产的体面,然而一场疫情,一切都如纸糊的灯笼,经不起风雨。疫情中女主人倾尽精力维持家庭生活的正常,孩子的学习,一日三餐的荤素饮食。可她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在维持……晾衣杆上的几件衣服无精打采地垂在无风的阳台上,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就像连续通宵加班后在站台上等地铁的那个疲惫的“程序猿”……可是很多事情女主人又怎能料得到呢?几封账单的到来,靠维持的体面彻底就结束了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文夕评委老师的提名。
  • 《靠近》这个题目起得好。忧郁症的人,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但是内心深处又是向往与他人靠近,所以“我”自以为氧气也是同类,约吃着同样的药,便与之靠近,欲了解对方……为摆脱困扰与迷茫,三个逃离都市去了远方,可潜意识中他们又在不断的寻找,这就是人性。这个不长的小说,读起很流畅,语言节奏有韵律感,人物饱满,景色描绘如画!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感谢文老师的鼓励,谢谢
  • 女人到了中年,一个人带着孩子,想要做个好妈妈,还要做好贤妻,防着对老公虎视眈眈的闺蜜,还是工作部门的主要台柱。太多条鞭子抽着一个陀螺,深圳的职业女性真是不易,太卷了。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文夕老师的点评,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 看到“靠近”的题目就突然想起来刺猬的比喻:我们两个都像刺猬,无法依偎相互取暖,难以彼此拥抱。“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刺猬”。坦率地讲,关于爱情小说我只看女性写,我觉得男人对爱情的理解很肤浅。不过这篇真的很细腻,也许是因为“抑郁症”,这个,我也熟悉。“虽然我们满身都是刺,但,幸好,相遇过。”真好。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刺猬这个比喻好合适的距离,还是要靠近。再就是不要依赖他人。争取成为自己的氧气。
  • 小说的地理框架很大,从深圳到墨西哥城,具有一定的国际性,是有勇气的写作尝试。小说的内核依然是一个逃离的故事。叙述者“我”表面为了寻找“师父”去墨西哥城出差,其实也是逃离自己熟悉的感情生活。每个人都在逃离着什么,答案或许藏在贯穿小说始终的那本《上帝的笔误》中。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时代的春雷阵阵轰鸣,大湾区的大地上,有无数奔跑的身影。这身影,连缀着无数人青春和奋斗的版图。——多少人的青春挥洒在这片热土,多少人又像榕树一样扎根在这里,利用各自长长短短的“气根”,触摸大地,汲取养分。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昨天晚上与南翔老师在一起谈到你,都说你写得很好。文字很扎实,有金属质感,也有空灵超脱。最后吐槽现时很多很多的医院医生,庸碌无为,视疾病为简单儿戏,如果早一些发现卵圆孔闭合方面问题,你不就早早摆脱偏头痛的痛苦了吗,省得吃那么多无谓的药。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廖老师评点,继续用心,写出更多有质感的真诚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