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评委王元涛提名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2017/8/31 11:15:19|阅读55091次|作者:秘书处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杨点墨

读到三分之一,觉得像纪实;读到三分之二,又觉得像非虚构;读完,长出一口气,是个不错的小说。人心人脸非红非白,也可以蓝,人情人性的丰富才能得到真实呈现。这样的创作意图,基本实现。而且叙述从容,节奏合拍,好看。鸡蛋里挑骨头的话,二号人物郝建滨有点抢戏,不是吗?放弃全知视角,用郝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的张力或能得到进一步强化。然后,京剧相关内容,与整体故事游离,估计作者也曾冥思苦想,最后没有找到好办法。


《葡萄入榨》 江飞泉

私心喜欢这篇文字的理由是,给我补了一堂深圳生活史课,让我这种后来者,与这座城,更容易建立起亲密的对接关系。文字略芜杂。情绪流有剪裁的余裕。一些过渡与交代不必要。你一旦交代,考虑的就是自己,而不是读者。但它丰富,逼真,从阶层流动的角度,揭示了这座城基本气质的由来。尤其关于病痛的叙述,相当精彩。世界过于强悍,自感无力掌控时,病痛及对病痛的疑神疑鬼,就是生命在发挥伟大的自我保护本能。标题也是一个加分项。


《宿舍中的过客》 茨平

读茨平的文字,在想一个问题,刊物发表与网络发表区别何在?最要命的,恐怕是缺一道编辑环节。多好的故事啊,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是躲在书房里编不出来的。只是,行文确有一些小毛病,如到底是官生还是管生,如读来别扭的“二份”、“二个”,若能经编辑之手打磨,此文会更加光亮照人。“人力官生”一节中,对官生夫人的外貌描写有歧视性,不恰当。而第一节“绩效林生”中,对害人工作日记的理解,才是平正持中的健康立场,很宝贵。


《寡妇年》 青桐

比较遗憾的一点是,小说人物的名字,缺乏潮汕味。但故事好看,人物形象也立得住。在惨境甚至绝境下,一个人要么彻底委顿,要么去开掘杀伐决断的一面,天堂或地狱,往往只在一念间。尽管女主角的三拳两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可毕竟让人看了痛快。与养女佳佳的情感纠葛,应是重中之重,现在看,分量稍显不足。最喜欢吃螃蟹的细节,妹妹喜欢吃,我才抢着吃的!这种思念与牵挂,是实的,是活的,让哥哥原本平板的形象一下立体起来。


《被命运刺上鲸刑的人》 乘风无痕

女主角的个性设定稍显简单了,一味地不讲道理,就招人烦了。不是说,生活中没有这样不可理喻的人,比她更可厌的也有,我知道。但,把这样一个人直愣愣放在你面前,你会不会心生反感?小说也是一样的,再给她点理由,让她又可气,又有自己的不容易,形象就会更迷人。相比之下,男主人公的心理过程就完整丰富多了。尤其是拿学历反而被乡人看不起,这个视角,至少对我而言很新鲜,会促我重新思考这座城与这片土地之间的深层纠缠关系。


《遇见亡命之徒》 渐行渐远

读到第五节,猜到了宁古与宁古塔是同一个人,应该说,已经很不错了。这种平行叙述是相当有难度的,把一个人的个性与特点一分为二,互相映照,互相补充,又不能有质的游离,又不能贴得太近,其尺度掌控,精度要求太高,需要具备一定的天分,才能达到完美的程度。略感不过瘾的是,故事的基本元素,比较普通常见,尤其是最后跳塔的情节,恐怕连一般社会新闻版的编辑,都已经丧失新奇感了吧。当然,结构精巧,这是作者最大的成功之处。


《对一双黑色袜子的十二种解释》 木偶人

针对十二种解释中的第五种,我可以编出一个粗俗的情节来:这是发生在故乡的一次不成功的私通,始于来历不明的暧昧的黑袜子,终于被盯梢者狠狠砸碎的玻璃窗。当然,以上是玩笑,我真正想说的是,现代诗的多义性,也就是她的丰富性,让她立体多面,魅力无穷。貌似破碎的叙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阅读的进入,也可能影响阅读的快感,但说不定在哪一个点上,我们就会被或深或浅地打动,因为不得不说,我们的生活,在本质上与诗同构。


《求水山》 驿马

游记类随笔不好写,一山一石一水一桥,就摆在那里,你看我也看,谁还能看出花来写出果来?身边有无数来往的陌生人,却与你隔着肚皮,他们会有故事,我们并不知道,这一点,天然就拼不过小说。还有一招,可以钩沉古韵轶事,但一查百度,马上让你气馁。而驿马此篇,于草尖尖上寻阳光,于泥土深处寻种子,十分难能可贵,看得出来,他与求水山,有着恋人般的亲密关系。写树,写鸟,写蛇,写蛙,都好,只是对垃圾的批评,稍显人云亦云。


《透明的骨头》 黄奇超

有才气,不成熟。六个字,评论结束,以下是闲聊。就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论,诗中有很多好句子,可是,一旦出现“或许”、“抑或”一类的连接词,或出现不当的标点符号,或出现不必要的语词重复,原本很美好的情绪流就会被打断。因此斗胆猜测,作者受市面上流行诗的影响比较大。找些真挚深沉到吐血的经典来读吧,潜入其中,用心体悟,不以那种停留在意象表面的小技巧为自得,献出自己的真恨真爱,这样,很可能就不会辜负自己的才华了。


《皮影戏》 何子

不得不说,伪装怀孕骗婚,这是老掉牙的桥段。但,小说就是能读进去,读完也不后悔。秘密,就在于叙述。何子的叙述,有所知有所不知,几乎每个字后面,都有不可告人的小秘密,所谓人物形象,所谓环境气氛,自然而然就带出来了。不客气地讲,读过不少作品,这个基本问题还没有解决。叙述得当,小说在气质上就逼近艺术真实,你读着,像那么回事,就像发生在你身边一样,没有斗鸡嘶吼,没有对咬拼杀,但暗流在地层汹涌,令人午夜心惊。


《开往春天的列车》 郁小尘

记得好多好多年前,关于何立伟的《白色鸟》算不算小说,曾引发争议。此篇也该有争议,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在最平凡的题材中,开掘出了动人的情怀。说平凡,其实都有点俗气不是吗?青梅竹马嫁港商,面海大宅八千万,什么年代了,还拿这个说事儿?但是,字里行间,作者对心底忧伤那么珍爱,搞得我们不知不觉间也跟着珍爱起来了。文字的魅力,就是这么强大。技巧性细节不够好,比如,怎么就知道火车上那个霸蛮的家伙叫雷哥呢?


《三指佛手》 七里老塞

来吧,我们看一下,如果从头开始的叙述者“我”是阿杰,那么罗仁是从哪一部分切入进来的?合理还是不合理?如果阿杰只担负了结尾部分“我”的工作,那么从第一个字起,就是张超的梦呓了?合宜还是不合宜?这种结构性探索,是允许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的。至于边界在哪里,游戏成分控制在什么比例,解释权的四成在作者,六成在读者。也就是说,千头万绪,只要能让人读得津津有味,就是胜利。我承认,这篇小说,还真让我读得兴致勃勃。


《背起所有的乡野》 狼箕涨啊涨

这是一部让我惊喜的作品。叙述从容,情感节制,文字有温度。主人公执意离开父母,回老家陪爷爷奶奶的遗像过年,这是一种寓意很深的姿态。在现代化进程中,有过不止一代人事实上遭到了遗弃,不知道历史什么时候会向他们道歉。但他们的乐观坚强,让人很心安。同学聚会为同学办婚礼一节,真真切切地打动了我,没看够。而关于故乡未来的追问,则让我忍不住感叹:真正关心乡村命运的,可能也就是这样一些少年了,这个世界,还真是残酷。


《吃烟》 老痴

尽管此篇故事题材远离深圳,但我还是愿意为作者叫一声好。至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可以让我们踱到高天流云下透一口气,别总在办公桌、拉长以及老婆的白眼之间兜兜转转。文字有特色,会让我想起李锐的《厚土》,福娃禄娃的故事发生在山西,对不对?一村即一国,这里的小算计,这里的小挣扎,才是真正的政治,真正的经济,真正的文化,总括起来,才是真正有根的生活。不过,对吃烟者的分类,我有不同意见,有火没烟,才是最末等。


《过港一日》 煜琳

读到这样一篇稍显另类的文章,在我是一个不小的收获。深圳人眼中的香港,与我的内地老家人眼中的香港,是不同的。每天清晨,你到各个口岸,去看看一脸稚气的娃娃们是怎样排队过关到香港上学的,就知道了。周末过港登个山,也不比到郊外野餐麻烦多少。只是,肯穿过这浮光掠影的水面,一猛子扎到海底礁石处看看世相另一面的人,能有多少呢?敏感不是借口,不糊涂才难能可贵。如果深圳真有心创立深圳学派,这样的思考,才算刚刚开始。


《南归北女》 杨兴

故事性这么强,怎么会没有人叫好?当然,可能是因为,初看起来,此文本更像是一条新闻。但实际上,从叙述角度的选择,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这都是一篇小说。如果是新闻,我们的着眼点当然是法律与道德;但作为小说,我们关心的,则是人性与命运。比如,孩子用开水烫伤自己,是不是妈妈安排下的苦肉计?此前在其他学校发生的事故,是不是妈妈一手策划出来的?如果借鄂小潜之口,给出再明晰一点的暗示,那么小说的悲剧性将进一步增强。


《石头想什么》(三部曲) 杜劲松

拟想一下诗人创作的场景,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他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比如表达一个世间的道理,或者讲述一个隐晦的故事。他只是突然动了一个念,念的主角,恰好是石头。于是他放纵自己,让思维失焦,在想象的最边沿,等待那些好句子自动涌现,这个过程,就让他十分美好了。石头,是造化的产物,又是造化的加工产品,其实也就是造化本身。一旦我们有心凝视石头,对话就自然发生了。石头想什么?不,是诗人想什么,也是我们想什么。


《我的龙华二手房东》 秋水含烟

这是一篇走心的文字。不止深圳,全国各地都一样,凡有过租房经历的人都会同意,在这一块领域,尔虞我诈,简直是自我保护的褒义词。因此,能遇上肯拿工资条给你看的人,近乎奇缘。其实不过是小插曲,其实也都是无奈的挣扎,却有足够暖人的底色。当然,从此篇看,作者的技巧还有待提高,比如“龙华哥”这种容易引发歧义的表述,稍加留意,即可改正。而且,最后一段是没有必要的,完全可以删掉,疼痛的目光就够了,不需要再人为拔高。


《众筹》 黄春燕

收笔仓促,显得虎头蛇尾,但整体感觉,是很不错的,刘敏的形象尤其立得住。在这种家族纠葛的故事中,不做隐形的道德讲师,对每个人的行为与选择,都给出充足的理由,即使可恨,也让他有理由,于是冲突才具有悲剧性,那种命运的沧桑感也就出来了。在这一点上,作者显示出了一定的功力。同时能够显示作者成熟把握能力的,是交代背景的部分,也处理得很自然。只是对标题,有保留意见。在我看来,此篇作品,重点还真未必要放到众筹上。


《漂在龙岗》 苏红卫

龙岗我是去过的,好像并没有诗里写的那么美好。这样说,是对诗人的褒扬。因为诗人眼里的世界,和我们不是一个世界。这一首诗,有很真的东西在里头,能真切感觉到一个人对一片土地半路出家式的依恋,反而更强烈。当然,是龙岗,还是龙华,可能并不重要,在哪里期待有人能当街喊出自己的乳名,哪里就可以是收留灵魂的不变故乡。“如一封平信/将自己寄给每一扇亮灯的窗口”,到这里结束刚刚好,余下的四行,像是诗人开了一个小玩笑。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