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香粽子
昨天给妈妈打电话,谈唠中,妈妈似乎很随意地说道:本来包好了粽子,只是这几天去不了你那儿,一大锅呢。听到这,我的心忽地一下就浸到满是苇叶味的清香里了。
家在关中,每到端午节前,妈妈都会拿回几捆长长的、宽宽的苇叶——粽子叶,用水泡上。等白白的江米也泡好了.妈妈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坐在小板凳上,身边摆好几个大盆,有放江米的,有放粽子叶、马莲叶的,还有准备放粽子的。清清的水、白白的米、碧绿碧绿的叶子,我和弟弟围前绕后,欢手欢脚地帮着忙,但用妈妈的话说这叫“捣乱”。我真是喜欢这个时候:当妈妈手指灵巧地将苇叶飞上盘下时,那细白的江米溢上落下,我仿佛已闻到那扑鼻的粽子香了。妈妈的手总是最巧,我们家的粽子也总是最黏最香。记忆里总是看见妈妈站在大锅前,微弯着腰.一把掀起锅盖,满满一大锅有棱有角、饱满清香的粽子便扑到眼前了。
后来去了西安读书,在学校寄宿。到了端午节,听说学校食堂依旧缺不了粽子,何况我这儿还有亲戚,便给家里写信,告知爸爸妈妈。到了那天,没想到班里好多同学还带来了粽子让我品尝。那天可真让我开了眼,粽子原来还有这么多花样:形状又长又扁的,像个枕头样;还有三个角的,鼓鼓的沉甸甸的。黏米也不光是白白的,也有黄白相间的。里面的内容就更热闹了,有放红枣的,有放地瓜块的.还有放点咸鸭蛋的。
之后我写信给爸妈,大书特书了一番这里的风味粽子,当时除了兴奋以外,更有一份怕父母牵挂的心意在里面。不成想妈妈以后再包粽子时,都会刻意地包上几个大枣粽子,妈妈说把大红枣放在馒头、饺子或粽子里,都是盼着“早红”——早走红运的意思,图个吉祥,全中国哪儿都一样。
我到现在也包不好粽子,所以我的女儿一直也就没有享受到包粽子的乐趣。不知多年以后,她会怎样谈到粽子,或许只会和古代的一位爱国诗人联系在一起。可在我的心里,不管多少年过去,它都会和妈妈联系在一起:在热气腾腾的白蒸汽中,妈妈微转回身,一边冲我们喊着“粽子好了,快来吃吧”,一边端着一大盆油绿绿的粽子,伴着糯米的阵阵沁香,微笑着向我们走来!
端午
要感谢我们的祖先创演了这么一个节日——端午节。
它让我们世代的炎黄子孙每一个都能记起自己是龙的后代、龙的传人;中华民族是有根的民族;龙的传人负载着历史使命;炎黄子孙是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勇争上游的黄种人。它警示我们道路漫长而且艰难,奋进拼搏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是我们夺取胜利的通道,是我们捍卫民族与人类和平进步的根本武器。
自战国以来,端午节和一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和爱国主义联系在一起,和豪雄绚丽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和勇烈无前的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和发展创新追求统一的民族心理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汩罗江是一条人类文明的河流,那么中华民族就是这条江上永不息鼓的奋进的龙舟。当龙舟有了法定的形制,当鼓点有了全程的预设,当桡手有了“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坚毅,一旦击鼓扬桴,争标夺胜,必如驱雷逝电,射雁腾蛟。三十亿贾勇山呼,几何年挥桡水沸。东方巨龙崛起之日,必是环球鼎盛之时。
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需要端午,我们敬爱屈原,我们传承竞渡。
端午即事九章
端午时节,天公垂泪,哀悼屈子;举国高考,千家关注,上下关心;天舟一号,拜访天宫,万众欢欣:习特相会,再凝共识,开启未来。感慨系之,浮想联翩,遂口占数绝以纪之。
一
端阳时节雨纷纷,
水击千江欲断魂。
借问轻舟何处去?
烟波浩荡访灵均。
二
屈子今安在?飘渺何处寻。
婵娟如有意,为我报佳音。
三
楚国山河在,风烟雨后新。
江南多义士,慷慨自长吟。
四
千尺桃潭水,风流天下传。
当年留胜迹,访旧悼诗仙。
五
千村万落暗飘香,
斩浪劈波赛事忙。
借问渔翁何处去?
湖光山色入苍茫。
六
一年一度寻常事,
万户千家非等闲。
远去寒窗成旧梦,
每逢大考动心弦。
七
千万读书郎,从容上战场。
成败君须记,人生日月长。
八
天舟一度越天河,
浪静风平奏凯歌,
信步天宫逢驿使,
牛郎织女事如何?
九
台海烽烟静,潮平两岸通。
京城重携手,谈笑论英雄。
话说端午
一、风俗
挂钟馗像 在陕西南部与四川交界的一些地方,端午这天,流传挂钟馗像的习俗。
迎鬼船 江西南部的部分地方,流传着迎鬼船的习俗。因为这一带水浅,不能进行龙舟赛,故在五月初五这天,用纸扎成旱船,带着登高、游街,谓之“迎鬼船”。
滚鸡蛋 在东北,端午节这天清晨,长者要将熟透了的鸡蛋,在小孩肚皮上来回不断滚动,尔后去壳让小孩吃下。
悬艾 亦名“插艾”。以艾草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源于古代端午节采集众药草之俗。艾,又名艾蒿、家艾,茎叶含挥发性芳香油,味浓烈,有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艾绒可用于针灸。菖蒲作用类似,民间迷信它有辟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汉晋以来,端午节家家必插艾以应节景,唐以后更添以菖蒲,民间为“蒲龙艾虎”。京有以艾束为人形者。
五毒 指蝎子、蜈蚣、蛇、蟾蜍,蜥蜴等五种有害于人的毒虫。端午节,民间有五毒图于门户及在儿童手臂或身上佩戴五毒形象饰物的习俗,其意在禳避病害,以求平安。源于宋代,五毒后世名目不一。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进入夏季时除害灭病的愿单。
二、别 称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而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莒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饮雄黄酒,在门上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粽子飘香的时节
转眼又到了粽子飘香的时节,街上冒出许多小摊点,小贩们拉长了声音吆喝: “粽一子。”
闻到粽子的清香,总有馋涎欲滴的感觉,每次上街我都要买几个来吃,不知何故,总觉得不如家乡的粽子味道好,尤其不如妈妈包的好吃!
我自小爱吃粽子。每年端午节前后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这正是家乡粽子飘香的时节。家乡的粽子有纯糯米的,也有包各种馅的;有甜的.也有咸的;有又尖又小像老鼠的,也有又短又粗像狗头的……妈妈包粽子的粽叶,都是爸爸一大早从山中采来的,刚刚舒展开来,还带着露水。这种清新的粽子最香甜。
妈妈包粽子的手艺在我们那儿远近闻名。她包的粽子棱角分明,个头匀称并且填的米和馅恰到好处,蒸熟后不至撑破粽叶也不会稀软粘。家乡的风俗,每逢端午,女婿总要挑上几百个粽子孝敬岳父岳母。这样的粽子当然要体面大方,否则会惹人笑活。于是那段时间就成了妈妈最忙碌的日子。她人缘好,手艺精,几乎每天都有人请她去包粽子。
妈妈包粽子时,我总是喜欢在一旁凑热闹,看她包粽子简直是一种享受。她随手抽出两片粽叶一叠一卷便成了一个圆锥的筒,用勺子添了米和馅倒进筒内,用筷子捣实,再抽出一片粽叶三叠两折包好头,然后用细细的麻绳三缠两绕,一个有棱角圆锥体三棱粽子就包好了,整套动作一气呵成绝无半点拖泥带水的感觉。一个挨一个的粽子,被那根细细的麻绳串成一嘟噜的煞是好看。往往我也看得心动手痒尝试着包一个,结果却是折腾半天仍不成形,徒然浪费材料。
出外多年了,一直没有吃到妈妈包的粽子。在这粽子飘香的时节,我又梦见了妈妈,梦中我正香甜地吃着她包的粽子。
粽子情
独在异乡,每到五月端午就特别想念母亲,想吃母亲包的粽子,牵系着我的是那一片浓浓的粽子情。
母亲有一双巧手,她包的粽子我总觉得别具特色;那粽呈长圆锥形,肉紧而香,剥开粽叶顿会香气四溢,配有腊肉、腊肠、花生、果仁,吃到嘴里,香喷喷、美滋滋,味道特好。
小时候,每到五月端午,我总会捧着母亲的粽子走街串坊的吃,诱得一大堆小伙伴们流长口水,纷纷嚷叫着他们的母亲包萍儿家一样的粽子。无奈,那些阿姨、婶们只得登门向母亲请教。这个时候,我最得意,而母亲则更忙碌,必定要多包些粽子送给街坊邻居。每每这时,我便喜欢依偎在母亲的身边,看着她从盆里抽出早已浸泡好的两片粽叶,卷成一长圆锥形,然后,把用腊肉、腊肠、花生、果仁和着油盐调制好的糯米塞进长圆锥形的粽叶里,用筷子使劲塞紧(母亲说这样粽肉才会紧而好吃,粽子才好看)。然后将剩余的粽叶顺着粽肉圆锥边缘包好,扎好粽绳。等到包够一锅数量的粽子,再注入适量的清水,放到煤灶上,慢慢熬它2—3小时拿出,便可以吃了。童年的端午,我吃着粽子,在母亲身边无忧无虑欢快而过。
长大成人,去了离家很远的外乡求学。第一个端午节,我望着学校发的两个粽子,想家的念头是那样的强烈。我迫不及待地拨通了家中的电话,接电话的是父亲。父亲的第一句话就是:“萍儿,端午节吃了粽子没有?你妈妈怕你没粽子吃,帮你留了一大捆叶,说等你暑假回家再包粽子给你吃。”我握着话筒,泪水潸然而落。我的母亲,遥遥千里之外,还记挂着她的女儿有没有吃到粽子。那一刻,深深母爱让我有了最贴切的体会——母亲将永远的思念牵挂着她的女儿,就如我永远的想着母亲一样。
离家这么多年来,虽然我未曾在家中过一个端午节,但我每年都吃到了母亲为我亲手而包的粽子。那一个个粽子,凝聚着母亲对我的深!情厚爱,那深深粽子情,也永远牵系着我,温暖着我的一生。
粽子飘香
粽子里
有那么多的名节
料想盖世骄横
应景而立的丰碑
被河柳轻轻地摇动
来不及问天
骚咏的诗行
已经在隔岸招手
绷在小舟上的心帆
开始远航
春水涨满河的胸怀
激起千古奇冤的心潮澎湃
涌起纠结浪花翻滚
满脑子的粽香
瞬间流成一河
赶着心思 放逐念想
裹起古老的心结
别上传统的标识
捏入心做的馅料
提取粽叶的芳馨
粘点催泪的思念
揉进追忆的历史
包了心馅
许了心愿
尖尖的角
化作笔锋
抒写灼热的情怀